读写结合有效性初探.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读写结合有效性初探.doc

读写结合有效性初探.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语文高段增强读写结合训练有效性初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因此,小学语文高段教师要理顺读与写的关系,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增强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同时,在作文中形成的知识技能,也能促进阅读教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听见身处一线的高段语文教师感叹:现在的语文越来越难教,阅读课教师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学生往往来不及细细品读文本,来不及认真思考,就站起来回答问题,自然“说”得表面。而学生习作更让教师们伤脑筋,几年下来,学生们名家名篇学了不少,循环日记、小练笔也练得不少,但是一碰到大作文,学生们或无从下笔,或洋洋洒洒却离题万里。长此以往,教师们多有这样的感觉,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之间像隔着深壑,无法引导学生逾越。基于以上的因素,中心组成员在教研员余老师的指导下,确立了“儿童视野下读写结合教学”的研讨主题。在这个大主题的引领下,上个学年,中心组各个连片研修负责人组织本片教师进行了“回归语文本色落实读写结合训练”的小专题研讨。因为当时读写结合训练的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教师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还很陌生,也充满了疑问,因此在连片研修活动结束后,个别教师甚至提出了“‘读写结合’的‘读’体现在哪儿呢”的质疑。(究其原因,这位教师是理解出现了偏差,她认为“读写结合”的“读”没有做到以往的阅读课那样有多层次的、多形式的朗读,就没有做到“读写结合”。)但是我们也能感受到大多数教师通过参与这样的小专题研讨活动,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意识已植入她们的头脑中,并开始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尝试。于是,本着趁热打铁的目的,以及在“读写结合训练”的教学模式中探寻一些可供老师们借鉴的方法,寻找一些切实有效的途径,促使中心组将本年度的小专题确定为“小学语文高段读写结合训练有效性”研讨。通过近两个月的磨课、研讨、思维碰撞,参与研讨的教师团队对于“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读写结合训练有效性”有了新的认识,寻找到了新的方法。现简要叙述如下:1一、在读写结合训练中,要避免两个误区:误区一:“读”得多,“写”得少。承担连片研修活动献课的老师接受任务后,即进行了精心地教学设计,在前期的磨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按照旧有教学模式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上,而在读的过程中基本没有渗透“写”的方法指导,在一堂课即将结束的部分匆匆安排学生练笔,学生思路没有打开,多数学生只能简单仿照课文中的语句来写,写完后也没有较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围绕“写法”进行互评。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效果自然不够理想。误区二:抛开文本,拔高“写”的要求另一位教师试讲中,在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落时,提到了作者的写法,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提醒:作者是由“看到的”到“想到的”,缺乏有层次地提炼。在接下来“写”的过程中,教师干脆抛开文本,而将文本改编成诗歌格式后,来引导学生对诗歌品读,仿写诗歌。由于缺乏原有文本这片土壤的涵养,参与研讨的教师团队认为这样的练笔,有些根基不实,浮在“空中”。那么,在读写结合训练中,如何增强有效性,引发了中心组成员的深思,在教研员的帮助、指导下,成员们重新梳理思路,执教老师认真调整教学设计,随着磨课的深入,参与研讨的教师团队逐渐寻找到了好的方法和途径,那就是:二、在读写结合训练中,要把握两个原则。(一)紧扣文本,渗透“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原则。【课例1】:在区连片研修的四年级活动现场,钟老师给观课教师呈现了《和时间赛跑》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学。在教学中,教师紧扣第四自然段中父亲的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读悟,使学生明白这句话点明了要“和时间赛跑的原因”由此引出:。“紧扣中心,选择事例”。这第一把金钥匙。让学生品味“围绕中心,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能让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加深刻。再分析哪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作者心目中不一样了?放手让孩子自己体会,并出示第二把金钥匙:“有条理的具体表达。然后总结第三把金钥匙:”“点明中心,抒发感受”。在片段写作训练后学生的互评也是围绕这三把金钥匙,习作方法始终贯穿整个课堂,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了文本,更让学生积累了2写作的方法。由于教师读写结合的切入点选得恰当,因此学生当堂完成的小练笔质量也较好。不难看出,这节课的读写结合训练既体现了由读到写的水到渠成,也让学生在练笔中,更好地理解父亲对时间的哲理性论述。(二)整合文本,渗透如何“写得好”的原则【课例2】:在接下来的第二堂课中,黄老师给观课教师展示的是《朱鹮飞回来了》第二课时。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对课文10-13自然段进行品读。课堂上黄老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圈画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