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营造和谐的科学课堂心理环境一、问题的提出新课程的要求为科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指导下,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上,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环境。然而,我们发现在课改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有的老师上课脾气暴躁,会骂人,太严厉,上起课来学生都非常紧张和感到压抑;有的老师上课枯燥乏味,布置的作业太多,造成学生不想听、不想说、更不想做;有的老师偏心眼,喜欢成绩好的学生,造成学生对老师有成见……上述现象不是个别,教师的教学态度、情感、行为与学生的希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造成学生对教师态度行为上的恐惧感、反感,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消极影响,最终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更不用说在这种环境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了。因此,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在这宽松、平等、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表达,使科学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思维活动,富有师生共同传播知识的人性化殿堂,这就是当前科学教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二、影响和谐课堂心理环境的干扰因素及成因分析课堂的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积极探究、主动参与的精神环境,是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课堂心理辅导理论认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它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潜在的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地展开,而紧张、冷漠的气氛则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课堂心理环境是优化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当前初中科学教学中,影响和谐课堂心里环境的干扰因素有哪些呢?笔者通过对我校科学教师的课堂观察,学生的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科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心理调控素质和学生学情、心理及行为表现进行调查分析,弄清楚影响和谐课堂心理环境的干扰因素及成因。影响和谐课堂心理环境的教师心理因素调查表(表一)序号干扰因素1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大量的关注,忽视冷落成绩较差的学生,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偏见2教师特别关注自己的威信,经常强调他说了算,并要求学生做到“我教什么,你做什么”,缺乏师生交流3对学困生缺少关爱,经常厉声厉色地批评,导致学困生对教师敬而远之4教师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时间太长,造成学生心情压抑5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较高,学习要求过高,过于苛刻。6教师常处于较大的工作压力,损耗教师工作的信心和情绪。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升学率的沉重压力之下,急功近利的心态十分严重,这种心态导致对学业成绩差异的学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从而使学困生对老师敬而远之,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对立,反映了教师行为的偏见性。其次还反映出教师说一不二,体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观念,经常表现为“教师说了算”使教学成为单向传递,缺少交流互动,仅凭教师的主观意识出发,学生的愿望、要求和情感均受压抑。最后也反映出教师的心理素质差,易受不良情绪的干扰,使课堂环境压抑和沉闷。影响和谐课堂心理环境的教师教学行为因素调查表(表二)序号干扰因素1教师上课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过时,没有吸引力,课堂枯燥乏味,缺乏创新2教师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上不必要地重复讲解,布置作业太多,留给学生思考和实验时间太少,使学生不敢说和做,不想说和做3课堂提问总是叫成绩好的,当学生不能及时回答问题时,教师不作耐心地点拨,造成不想举手和回答问题4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给不同的学生肤浅的毫无针对性的评价,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表二中反映了教师的滞后性教学行为。由于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较落后,导致课堂上没有生机,没有气氛,教师就像传授知识的机器。长此以往,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表中还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不放心”,包括在教学行为上讲解过度,作业过多,活动过少,讨论过少。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放心甚至包办代替,使课堂教学失去民主性,久而久之,学生不敢说、不想说、不敢做、不想做。甚至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的满足状况,而对学生采取的不同的对待方式,即倾向某些人、冷漠另一些人的行为,造成学生的心里障碍,这就是教师的偏见性行为。通过以上的调查,只有在掌握问题存在原因的基础上,方可实施相关的对策。三、营造和谐科学课堂心理环境的主要策略(一)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参与者,在教学中不仅在传播知识,同时也在创设和影响课堂心理环境,而这种创设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教师的心里素质是优化课堂心里环境的前提。①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②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通过自身学习,师资培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