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境的原则.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谈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境的原则.doc

浅谈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境的原则.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境的原则情境是一种感情境界,情境教学是指为学习者创设的能引起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发挥学生潜能、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教学目的需要,依据一定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情绪氛围。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本源,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创设出一个恰当的情境,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呢?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境的原则:一、诱发性原则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提的问题、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一种积极的反应,而不是被动学习。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学生认知需要的情境中进行的。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去,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深刻的了解,对教材内容要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才能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才能创设出最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二、适度性原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首先必须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其次,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过易,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答案,这样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善于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习惯;问题过深,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无法解决问题,就容易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只有难与易适度,使学生觉得自己能解决却需要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才是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三、层次性原则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学习内容,应设计出科学的、有层次的问题组,要考虑好问题之间的衔接与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情境的整体效应,要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但在设计时,切忌将问题设计的琐碎,把系统的知识分解得支离破碎,这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思路和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四、共振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但如果教师只是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路朝教师设置的既定答案上引导,就会将学生的思维仍然限制在教师的思维框架之中,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提的问题越多,说明学生的思维越活跃,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教师也可据此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在和学生的相互讨论和交流中,二者的思维会发生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引导,最终达到和谐共振。这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追求和应该达到的目标。除以上情境的创设原则外,还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模型、文学、回顾科学史、交流的情境进行教学。情境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积极主动地去听、去想、去动手,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师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真正使上课回归到生活中,做到做中学、学中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