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2.短文两篇课题22.短文两篇编写时间主备审核课时2课时【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2.学习托物言志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背诵、默写课文。4.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重点难点】1.背诵课文,掌握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2.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借物喻人相似,都是借别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3.衬托与对比。衬托是用一事物来陪衬另一事物。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分辨对比与衬托这两种手法,关键在于判定对应的双方是否存在主次之分。如果有主次之分,刻画一方目的是为了突出另一方的话,则应将其判定为衬托手法。如果没有主次之分,而是通过对比的双方共同来表现一个中心,则应判定为对比手法。【学习流程】一、自主预习。(一)初读课文,读准注音,把握节奏。陋室铭(míng)德馨(xīn)鸿儒(rú)案牍(dú)甚蕃(fán)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焉(xiè)陶后鲜(xiǎn)有闻宜(yí)乎众矣(二)自由朗读课文,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尝试解释词语翻译课文。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做好批注,集体讨论解决。1.理解词义。(1)有龙则灵(灵异)(2)斯(这)是陋室(3)惟(只)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5)往来无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6)无丝竹(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之乱(扰乱)耳(7)无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劳(劳累)形(8)可爱者甚蕃(草木茂盛,这里指多)(9)濯(洗涤)清涟而不妖(10)香远益(更加)清(11)亭亭净(洁净)植(12)亵(玩弄)玩焉(13)陶后鲜(少)有闻(14)宜(应当)乎众矣不懂的词语:2.翻译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四、合作探究。1.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陋室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2.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4.读过本文后,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莲花的?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直不阿,傲然坚贞。6.很显然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你是如何理解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的?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心志的,这个“志”就是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在文章里没有直说,而是借“陋室”这个“物”表达出来的,即通过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的人群的描写,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显得含蓄、隽永。7.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