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碳酸钙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2.7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纳米碳酸钙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doc

纳米碳酸钙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环境影响报告书PAGE\*MERGEFORMAT90**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年产**纳米碳酸钙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前言一、任务由来近年来,纳米碳酸钙作为纳米复合材料,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这类材料兼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点,由于无机物与聚合物之间界面面积非常大,且存在聚合物与无机填料界面间的化学结合,因此具有理想的粘接性能,可消除无机物与聚合物基体两种物质热膨胀系数不匹配问题,充分发挥无机材料优异的力学性能及耐热性。由于此类纳米复合材料熔体或流体具有相似的流变性能,因此对各种类型的成型加工有广泛的适用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纳米碳酸钙具有上述优良性能,因此应用面广。纳米碳酸钙在发达国家的需求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在我国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未来纳米碳酸钙市场需求量很大,市场前景良好。碳酸钙按平均粒径可分为5个粒度等级:微粒(>5µm)、微粉(1~5µm)、微细(0.15~1µm)、超细(0.01~0.1µm)、超微细(0.01µm以下),主要用于塑料、橡胶、造纸、涂料、油墨等行业。超微细碳酸钙即为纳米碳酸钙,由于其粒子的超细化,其晶体结构和表面电子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普通碳酸钙所不具备的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效应,在磁性、催化性、光热阻和熔点等方面与常规材料相比显示出更优越的性能。将其填充在橡胶、塑料中能使制品表面光艳、伸长度大、抗张力高、抗撕力强、耐弯曲、龟裂性良好,是优良的白色补强性填料。在高级油墨、涂料中具有良好的光泽、透明、稳定、快干等特性。为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纳米碳酸钙需求量的快速增长,**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利用**市**县优质的矿山资源优势及地方政府对高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在**股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膜分散微混合反应器制备纳米碳酸钙技术的基础上,投资**万元于**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年产**纳米碳酸钙项目。*************************1总论1.1评价目的与指导思想1.1.1评价目的根据拟建项目的具体情况,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目的为:(1)通过对周围环境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掌握评价区域的环境敏感点、环境保护目标、环境污染现状等特征。通过对该拟建项目的全面调查和分析,掌握污染物排放特征。(2)根据环境特征和工程污染物排放特征,预测工程投产后对周围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说明该项目投产后排放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3)根据国家对企业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节约能源和资源等方面的要求,论述项目生产装置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通过对工程环保设施的技术经济合理性、达标水平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减缓污染的对策建议,从环保的角度论证该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1.2指导思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是我国数十个行政法规中专门针对建设项目的两项基本制度。本次**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年产**纳米碳酸钙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将认真执行国家、***、**市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法令、标准和规范,满足国家、省、市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为了确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确保项目建设与污染控制同步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次评价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贯彻“清洁生产”原则。通过对拟建项目生产装置调查及工艺技术的类比分析,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实施全过程污染控制。最大限度的实现“三废”综合利用,有效的削减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2)贯彻“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原则,使项目排放的污染物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并满足总量控制的要求。(3)收集利用评价区域的已有资料,工作做到真实、客观、公正、结论明确。(4)合理设置评价专题,突出评价重点,评价内容具体、真实,方法可靠,结论明确。1.2编制依据1.2.1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和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02);(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6)《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04);(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06);(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06);(9)《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10);(10)国务院令第28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03);(11)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12)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