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10月)月考试题2.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10月)月考试题2.doc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10月)月考试题2.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5级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40个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1.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B.文化统一与政治统一之趋势并驾齐驱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交流D.文化发展呈现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生的局面2.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入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3.蔡元培赞扬孟子时说:“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D.“一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4.先秦某思想家主张“隆礼”、“重法”,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该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5.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主张与所属学派,其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墨家B.“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道家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法家D.“兼相爱,交相利”——墨家6.由《史记》及孔子的第51代孙所撰《孔氏祖庭广记》均可推断: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这已成定论。但据新近发掘出的汉代海昏侯墓葬中的一块屏风记载推算,孔子生于前566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可靠B.史学研究要开放包容、重视新材料C.历史记载都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接近历史的真相7.《淮南子》载:“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其寓意主要体现了()A.道家的“无为”思想B.法家的“变革”主张C.墨家的“节用”倡议D.儒家的“礼制”要求8.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表明他()A.肯定道德教化对统治的重要B.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C.否定了孔子以德治民的主张D.主张以礼法思想来治国9.经过汉儒加工的“天人感应”理论。以“天道”为基本,使政治理论神学化,使政治管理具有神秘主义色彩。汉儒加工这一理论的主要目的是()A.推进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形成B.批评当政者以修正政治失误C.促进宗法血缘关系更加紧密D.加强思想控制统一民众意志10.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儒家()A.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B.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C.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D.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11.西汉董仲舒说:“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董仲舒这一主张的历史作用是()A.实现了对君主执政行为一定的约束B.确定了儒学独尊的历史地位C.强化了儒家伦理对社会的控制D.建立起“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12.有学者对两汉社会观念中高频词汇进行统计,发现“仁”、“礼”、“信”出现频次最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生活的富足B.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C.文明开化政策的推动D.儒家官学地位的确立13.“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这一历史现象开始于()A.春秋战国B.西汉C.宋代D.明清14.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这说明了董仲舒将儒学()A.神学化B.世俗化C.政治化D.思辨化15.儒家学者李翱“援佛入儒”,通过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和对韩愈“性三品”说的突破,建立起“性情”的人性观,完善了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这反映出唐代()A.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B.“三教合一”趋势加强C.儒学有所继承和创新D.儒学复古性色彩浓厚16.某思想家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是因为“物欲牵蔽”,该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王阳明D.李贽1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