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校】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重点班.doc
上传人:子安****吖吖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全国重点校】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重点班.doc

【全国重点校】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重点班.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重点班)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l.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2.中国古代有思想家认为:“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该思想家意在强调A.后世必然超越前世B.人生来本性是恶的C.小国寡民社会的优点D.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它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4.三国魏正始年间出现“正始之音”。当时以何晏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该学派遭到政治打击后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这体现了 A. 儒学发展进入新阶段 B. 道家的观念深入人心C. 政治对文化的影响 D. 佛道融合趋势加强5.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A.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C.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6、“鹅湖之辩”中,陆九渊认为朱熹的理学太繁;后来王阳明也认为朱熹的学说“支高决裂”,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学者的手脚。这主要是因为朱熹()A.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B.把封建统治与纲常伦理结合C.主张“存天理,灭人欲”D.将儒学进一步官方化哲理化7.朱熹反复提到:“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A.偶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C.伦理道德是偶学的主要内容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8.明末清初时,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下列各项,属于该学者观点的是A.“众治”B.“循天下之公”C.“天下为主,君为客”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9.在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鲍照的决心和誓言。“大鹏一日从风起,扶摇真上九万里”,这是李白的宏伟之志。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志”、“力”去标举它。这反映了A.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B.儒学精神融入社会生活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D.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10.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B.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C.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D.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11.朱熹曰:“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A.知行并重的关系B.只格一物便通万理C.认识的渐进性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12.、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13.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记述出处“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后晋]刘响《旧唐书。文宗本纪》“玄奘以回峰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后唐]冯贽《云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