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比例尺的教学反思7篇比例尺的教学反思篇1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曾想过这样设计:先复习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隆重推出课本的信息窗,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如:从济南到青岛有多远?需几小时到达?然后重点探索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这个环节似乎兴趣不是很大,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我灵机一动,对信息窗做了一下修改:课一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到过青岛海洋世界吗?(由于青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学生热情比较高。)如果我们要从威海出发去青岛,客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行驶,你知道路上需要几小时吗?这时,学生纷纷发言:这怎么行?必须知道青岛和威海两地之间的路程啊!接着,我出示了信息窗中的地图,问学生:根据现有的资料,你能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吗?学生兴致很高,找到的思路很多,但很少用课本上的方法,想法最多的思路有:思路一:比例尺1:8000000可以理解为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8000000厘米,因此图上3厘米实际就是3×8000000=24000000厘米=240千米思路二: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困此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也就是说,3÷1/8000000=24000000厘米=240千米。虽然学生没有用课本上的方法,但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给学生补充的,而且由于思路简单,利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掌握。另外,在设未知数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成厘米为单位,最后为什么要注意化成更大一些的单位,如米、千米。本节课的知识比较零散,还涉及到如线段比例尺的类型,放大比例尺应注意的问题等,本节课没能全部解决,但我觉得本节课的方法思路学生明白透彻了,也为其它类型的题打好了基础。重要的是,本节课中,学生体会到了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那么在出现线段比例尺的时候,学生就不会生搬硬套的用公式来解决了。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比例尺的教学反思篇2?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反思整个学习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1、预习前置。前一天晚上,我给了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学生的预习为展示环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预习是展示之本,展示是学习之魂。2、导入简洁。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腾出了一定的时间。3、展示充分。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学生在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以后,把比例尺的内容展示的淋漓尽致,有些小组的展示内容甚至出乎我的意料,着实让我有点儿始料不及。3、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达标测试可知,95%的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良好,目标达成情况很好,可以说,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收到了明显的学习效果。诚然,这节课中也存在许多瑕疵,主要表现在:1、参与展示的人数相对较少,没有达到人人参与的目标。2、展示的孩子追求尽善尽美,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影响了练习的总量,直接造成了不能按时下课的不良后果。3、学习内容有点儿多,学生的学习显得紧紧张张,忙忙碌碌,似乎学习过程不是特别轻松愉快。课改正在全力推进,我一定努力做得更好!比例尺的教学反思篇3?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学校的范围内,通过让学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你能把学校的操场画进本子吗?”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习,有一次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3、适当点拨,大胆放手。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