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国消费信贷分析消费信贷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或特定的专门机构等贷款提供者向消费者发放的用于购买最终商品和服务的贷款,旨在通过信贷方式预支远期消费能力,刺激或满足个人即期消费需求。消费信贷对推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信贷体制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银行业务的拓展和创新带来新的机遇。一、我国消费信贷现状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服务重点放在存、贷、汇业务上,贷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事业单位,消费信贷业务几近空白。1985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了深圳首笔同时也是全国首笔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自此一些商业银行也纷纷在部分大中城市开办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1998年以来,我国消费信贷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4月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为22655亿元,消费信贷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消费领域看,已发展到住房、汽车、助学等多个领域;从信贷工具看,已出现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信贷方式;从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看,已由国有商业银行“一枝独秀”发展到有条件开办信贷业务的所有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等。二、我国消费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消费信贷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消费信贷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据统计,占全国人口近60%的农村市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近年来逐步下降,2000年为38.2%,2005年则降为32.9%。销售进一步向发达地区集中,东部地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60%,且比重仍在逐步提高。总体上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消费信贷规模越大。截至2006年4月末,消费信贷余额前六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山东,其消费信贷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66%,而西部十二省(区)市的消费信贷余额之和为3126.11亿元,仅占全国的13.8%。(二)社会保障不健全,居民不敢消费。我国进入经济转轨期后,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已经得到很大满足,住房、汽车应有尽有,消费倾向下降;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由于职工下岗,企业效益下降,预期收入不容乐观,住房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接踵而至,预期支出增大,加之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他们则更倾向于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而不是借钱消费。另外,由于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和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时期,形成大众一种消费观念:勤俭持家,量入为出,攒够了钱再消费,对于“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的消费信贷方式还难以接受。(三)信息不对称引起个人信用缺失。我国至今并未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价和监控制度,经营者对消费者的信用存在担心。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市场交易离不开信用基础。从个人信用来看,它包括道德信用和资产信用两部分。道德信用指诚实守信的品质,它的好坏往往通过市场交易中心的信用记录来反映;资产信用指个人拥有包括储蓄、债券、股票、不动产等资产所具有的信用等级,它的高低由个人拥有的资产多少决定,资产越多信用等级越好。我国缺乏以个人信用记录为主体的道德信用管理制度和以个人资产为主体的资产信用评价体系。由于这两种信用缺失直接影响着消费信贷市场发展。(四)消费信贷机会不均等。消费信贷机会均等是指消费者在同一消费信贷条件下,享有同等的获得消费信贷的机会,这是法律平等、公平价值在消费信贷问题上的体现。其中,消费信贷条件根据消费信贷的特征,只能以消费者信用、偿债能力为依据。而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存在的机会不均等,主要是全国性或地方性的信用监控制度未建立起来,对不同户籍、职业、年龄等的消费者的信用难以长期持续监控,经营者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常常还将职业、年龄、户籍等作为消费信贷条件,从而造成不同职业、年龄、户籍的消费者享有的消费信贷机会不同。(五)消费信贷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有待改善1、我国缺乏消费信贷的二级市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历来以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为主,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5年,这就形成消费信贷资金来源的短期性与资金运用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当消费信贷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不大时并不突出,但当消费信贷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达到比较高的比例时,这一矛盾就会非常突出。2、银行自身内部管理体制薄弱。目前,商业银行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违纪、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3、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