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精编.docx
上传人:Ro****44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精编.docx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_1.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送东阳马生序》精品教学设计【《送东阳马生序》精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成诵。2.掌握常用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直至全文成诵。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加以议论和间以形象描写的方法。3.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现身说法的用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教学重难点】1.倒装句和省略句。2.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3.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以此设置课堂教学情景,导入新课)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由学生根据课前准备介绍,教师适当补充)1.写作背景。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洪武十年(1377)辞官。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2.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一带)人。明朝文学家,幼年酷爱学习,家贫无书,常问藏书家借抄,天寒手僵,仍坚持不懈,由此得遍观群书,学识渊博。元末,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不受。后与刘基等同受朱元璋征召,做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于今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3.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三、初读,读准音(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1.顺畅读出全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2.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参照书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重点查释文中无注释的字。四、译读,明其意1.自由阅读:参照书下注释,初步疏通文意,用笔标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地方。2.小组交流:我读你译,你读我译,以直译为主结合意译,力求准确、通顺,翻译时,尤其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把握。3.课内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4.交流质疑:让学生把译释的疏漏点、谬误点、疑惑点、分歧点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疑。(1)通假字:支:通“肢”,四肢。被:通“披”,穿。(2)古今异义:A.走送之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B.持汤沃灌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食物煮后的汁水。(3)词类活用:A.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B.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C.腰白玉之环腰:腰佩。五、作业1.对译课文,要注意关键词语译准确了。2.熟读成诵。第二课时一、导读,解其旨1.检查学生熟读、背诵的情况。(小组比赛,看谁背的快,推荐到全班背诵)2.速读第一段,找出描写作者求学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或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提炼概括。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3.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4.课堂讨论:本段用什么手法写自己求学艰苦的?好在哪里?明确:主要用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