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7篇).pdf
上传人:13****51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质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7篇).pdf

质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7篇).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质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依据《建筑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天津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50430—____中规定要求,对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规范质量事故的报告及处理行为,落实工程质量事故的报告和责任追究处理,吸取教训,杜绝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制度。第一条、工程质量事故,是指由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违反工程质量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或施工管理人员管理职责不落实未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规范规定要求,使工程产生结构安全、使用功能等方面的质量缺陷,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第二条、事故等级划分根据工程质量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工程质量事故分为____个等级:(一)重大事故,是指死亡____人以上,或者____人以上重伤,或者____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二)较大事故,是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____万元以下____万元以上的事故;(三)一般事故,是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____万元以下____万元以上的事故;注:直接经济损失____万元以下为质量问题,处置和处理按公司《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文件规定要求执行。本等级划分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第三条、事故报告(一)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项目负责人或相关人员应在保护事故现场采取必要的措施的同时立即分别向工程建设单位负责人、公司生产管理部报告,生产管理部逐级上报总工、生产副经理,重大质量事故由企业负责人于事故发生一小时内报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二)事故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工程项目名称、工程各参建单位名称;2、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3、事故的初步原因;4、事故发生后采用的应急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5、事故报告单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6、其它应报告的情况(三)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以及事故发生之日起____日内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及时补报。第四条、事故调查(一)事故发生后,公司质量事故应急调查组(成员包括。生产副经理、总工、责任部室相关人员等)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项目管理组和公司应急调查组有关人员应及时抢救伤员,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并保护好现场,并积极配合上级部门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工作。(二)施工项目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应及时向公司和上级部门调查组详细说明事故状况,以便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提供正确的依据。(三)对较大和一般质量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验收和事故调查报告总结等由公司质量事故应急调查组按本制度规定第四条第四款要求执行。(四)事故调查应力求及时、客观、全面,调查结果要整理撰写成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事故项目及各参建单位概况。2、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3、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4、事故项目有关质量检测报告和技术分析报告。5、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6、事故责任的认定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7、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第五条、在事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针对调查所得数据和资料、现场具体情况进行过程分析,查找事故主要原因并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纠正措施。第六条、事故处理(一)项目管理组和公司相关专业人员在原因分析基础上,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必要时请专家经科学论证),制定事故处理方案。事故处理方案要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可行、不留隐患、经济合理,具有可操作性,满足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二)事故的技术处理方案需经公司技术负责人审核,总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单位负责人同意后实施,涉及结构安全时必须由设计单位及有关专家和上级部门、调查组批准后方可实施。(三)项目管理组依据批准的技术处理方案,组织人员严格按方案实施,实施过程中要派专人监控并及时填写相关记录(含照片),确保事故按预定方案处理,保证事故处理期间安全。第七条、施工质量事故处理基本要求和方法。(一)基本要求1、质量事故的处理应达到安全可靠、不留隐患、满足与施工产品有关的标准、规范、规定要求和使用功能、施工方便、经济合理的目的;2、重视消除造成事故的原因落实制定的纠正措施,注意综合治理;3、正确确定处理的范围和正确选择处理的时间和方法;4、加强事故处理的检查验收工作,认真复查事故处理的实际情况;5、确保事故处理期间的安全。6、保存相关的记录。(二)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