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doc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铜仁市坝黄民族小学小学科学说课执教内容:科教版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执教人:吴旭梅说课时间:2008年4月25日--“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方案设计一、说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及前后联系“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科学(科教版)第2单元“物质的变化”第4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基础上来学习和探究的。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和探究,学生已知道如何去观察认识物质,并已掌握物质变化的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此基础上探究“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加强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理解,为后面学习第6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做了铺垫,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了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2、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方面:(1)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3、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对产生气体的判断教学难点:对实验的合理推理和论证二、说教法为了激起学生的好奇、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谈话法、实验法、引导发现法、探究研讨法这样一些教学方法。三、说学法指导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这节课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的方法、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探究和学习。四、说教学结构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遵循科学探究的方法,这节课是这样安排的:(1)通过提问方式简单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课。(2)通过让学生观察来认识小苏打、白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中观察的方式有多种(看、闻、听、尝、摸等),但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如有不慎会伤害自身,体现一种人文关怀。(3)通过老师提出让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让学生猜测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个过程是科学探究的环节之一。无论学生做出怎样的猜测都不要去否定他。许多伟大的发明、发现都是因为有了大胆的猜测、假设,才使得科学探究有了方向和动力。(4)让学生讨论混合小苏打和白醋的方案,因为实验方案是实验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混合量的问题:加多了会浪费材料,加少了会影响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并直接影响到下一步实验。但如果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每一步该怎样做,那就失去了让学生实验和探究的意义。因此应让学生用自己制定的方案来实验,让他们在成功中收获喜悦,在失败中成长。(5)实验操作前提醒学生分工合作。目的是培养学生间相互协作,共同配合完成好实验。另外,也使得实验过程有条不紊。(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应用观察手段中的看、摸、听,在此过程学生会观察到冒气泡、有嗤嗤的声音、杯壁变凉、小苏打变少等现象。(7)通过学生操作及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冒气泡?为什么杯壁变凉?这是一种什么变化?……学生提问过程中,或许会出现课堂上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没关系,至少这一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老师可以从问题中选择“为什么冒气泡?”进行探究。通过对此现象分析得出小苏打与白醋的混合产生了气体,进而深入探究“产生了什么气体?”(8)验证“产生了什么气体?”有两个实验。实验1:把点燃的竹条伸入该气体中,竹条熄灭,师生共同分析得出该气体不支持燃烧。实验2:将该气体沿烧杯壁慢慢向下倒(烧杯里有两支点燃的高矮不同的蜡烛),通过矮蜡烛比高蜡烛先熄灭这一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该气体比空气重。(9)以上两个实验仍不能证明这气体是什么,于是让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得知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在此可以渗透科学探究的本质:尊重事实,任何结论都需要证据。查阅资料也属于收集证据中的一种方式。(10)老师提出让学生观察玻璃杯里剩下的物质,思考:剩下的物质里还有小苏打和白醋吗?对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除了二氧化碳的产生,另外还会有什么物质产生吗?如何设计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测?这些问题是这节课无法解决的,但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让科学的探究得以继续和延伸。(11)课堂结束语:这节课中可能有一些无法在课堂上解决的疑问:有老师提出的、有学生提出的,或许还有学生心中有疑惑却未说出来的。所以让学生收集想探究的问题,告诉学生们一起利用课外时间去探索。鼓励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