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地球上的水经典大题例题.pdf
上传人:宜然****找我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0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地球上的水经典大题例题.pdf

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地球上的水经典大题例题.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每日一练)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地球上的水经典大题例题选择题1、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读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利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1)城镇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表现为()A.蒸发量增加B.地下径流量增加C.降水量增加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2)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利用排放模式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优势表现在()①补充地下水②缩短径流汇集时间③增加空气湿度④解决城市缺水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C【提示】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解析:(1)本题考查水循环。(2)本题考查水循环。【解答】(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地面硬化程度上升,阻碍了自然状态下的下渗,使得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B错误,D正确;地下径流减少,可供蒸发的水分减少,蒸发量减少,A错误;降水量可能减少或对降水量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D。(2)读图并对比可知,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模式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增加了绿化带和渗水路面。绿化带具有很好的截水渗水作用,渗水路面可加速下渗,两者在延长径流集聚时间的同时,可有效补充地下水,①符合,②不符合;绿化带可以增加空气湿度,③符合;地表径流的减少和地下水的补充,会一定程度上缓城市洪灾和缺水问题,但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⑧不符合。综上,C正确,ABD错误。故选C。2、某地理研学小组通过下图所示装置,进行自然界的水循环模拟实验。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该实验不能模拟出自然界水循环的环节是()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下渗(2)若要在单位时间内增加托盘中的水量,可行的做法有()2①换成火焰更大的酒精灯②换成更长的玻璃导管③玻璃板上多放置些冰块④换成面积更大的托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B【提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本题主要考查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解答】(1)据图分析,烧瓶中的水受热蒸发,形成水蒸气,通过玻璃导管输送到玻璃板下方,遇冷凝结形成降水,降水落到托盘形成径流。但是托盘上的水无法下渗,因此该实验不能模拟出自然界水循环的环节是下渗,可以模拟出蒸发、水汽输送、降水。D正确。故选D。(2)若要增加托盘中的水量,应该是要增加降水量,可以通过换成火焰更大的酒精灯,提供更多热量,形成更多的水蒸气,在玻璃板上多放置一些冰块,增加冰块覆盖面,增加降温幅度、增加降温区域,从而使更多水汽凝结形成降水,达到增加托盘中的水量的目的。①③正确。更换为更长的玻璃导管、换成更大的托盘无法增加水量。②④错误。B正确。故选B。3、读“我国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相关数据比较表(mm)”,回答下列小题。3(1)从表中数据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最易发生()A.热岛效应B.地下水缺乏C.内涝积水D.干岛效应(2)导致该城市中心区和郊外平原区“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城市中心区()A.降水量少B.硬化地面增加C.过度开采地下水D.水资源利用率低(3)下列措施对缓解两地“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的差异作用不大的是()A.增加城市绿地面积B.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C.完善城市排水系统D.限制城市建筑物的高度答案:CBD【提示】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城市化的利弊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解析:4(1)本题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本题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本题考查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解答】(1)由表格数据可知,城市中心区的降水大部分转化成了地表径流,即降水很快会流入下水道和城市河流,如果下水道和河流排水较慢,可能引起城市内涝。表中数据看不出来热岛效应和干岛效应,降水下渗量少,但不能说明城市地下水缺乏。故选C。(2)由图表信息可知,该地降水量多,城市中心区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多,这是因为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城市地面进行硬化,导致地表水下渗减弱而导致的。故选B。(3)城市多为硬地地面,绿地少,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少,所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完善城市排水系统都有利于增加城市降水的下渗,有利于城市水系统的合理分配与管理,也有利于地下水量的增加;限制城市建筑物的高度对缓解两地“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的差异作用不大。故选D。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