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四.docx
上传人:论文****轩吖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2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四.docx

2022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四.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四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比照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气氛中,到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根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指读正音。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4.集体交流。〔1〕指名概述诗意。〔2〕质疑。〔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根底。〕2.赏析烟花三月。〔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5〕师激情引读。〔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