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类食品调味剂学习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X 页数:68 大小:1.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调味类食品调味剂学习教案.pptx

调味类食品调味剂学习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4.1食品(shípǐn)酸味剂酸味(suānwèi)特征酸味(suānwèi)特征常用(chánɡyònɡ)酸味剂2.酒石酸(tartaricacid,CNS:01.003)3.苹果酸(malicacid,CNS:01.004)4.磷酸(línsuān)(phosphoricacid,CNS:01.006)5.乳酸(rǔsuān)(lacticacid,CNS:01.002)其他(qítā)酸味剂酸味(suānwèi)剂在使用注意事项4.2食品(shípǐn)甜味剂(sweeteningagents)甜味(tiánwèi)是调整和协调平衡风味、掩蔽异味、增加适口性的重要因素。呈甜味(tiánwèi)的物质很多,由于组成和结构的不同,产生的甜感也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甜味(tiánwèi)强度、持续时间、甜感特色三个方面。天然糖类一般是随碳链越长甜味(tiánwèi)越弱,单糖、双糖类都有甜味(tiánwèi),但乳糖的甜味(tiánwèi)较弱,多糖大多无甜味(tiánwèi)。蔗糖的甜味(tiánwèi)纯,且甜度的高低适当,刺激舌尖味蕾1秒钟内产生甜味(tiánwèi)感觉,很快达到最高甜度,约30秒钟后甜味(tiánwèi)消失,这种甜味(tiánwèi)的感觉是愉快的,因而成为确定不同甜味(tiánwèi)剂甜度和甜感特征的标准物。通常方法是以5%或10%蔗糖水溶液(蔗糖是非还原糖在水中较稳定)为参照物,在20℃条件下某种甜味剂水溶液与参照物相等甜度时与参照物的浓度比,也称为(chēnɡwéi)比甜度或甜度倍数。一般而言,糖的甜度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各种糖的甜度提高程度不同,大多数糖其甜度随浓度增高的程度都比蔗糖大,尤其以葡萄糖最为明显。在较低的温度范围内,大多数糖的甜度受温度影响并不明显,尤其对蔗糖和葡萄糖的影响很小;但果糖的甜度受温度的影响却十分显著。各种糖液混合使用显示出相乘效果。①葡萄糖对蔗糖甜度的影响随浓度增加稍有加强。②将蔗糖与果糖(guǒtáng)或将果糖(guǒtáng)与糖精共用,均能相互提高甜度。③糖精与蔗糖共用时,相乘效果与浓度有关,随糖精浓度提高相乘效果逐渐减弱,到0.1%为止,超过0.1%就不呈甜味。④在糖液中加入少量多糖增稠剂,在1%~10%的蔗糖液中加2%淀粉或少量树胶,不仅使粘度提高,也能使其甜度增加。食品(shípǐn)甜味剂特点甜味剂的甜度远高于蔗糖,但是不同(bùtónɡ)的甜味剂甜感特点不同(bùtónɡ),有的甜味剂不仅甜味不纯,带有酸味、苦味等其他味感,而且从含在口中瞬间的留味到残存的后味都各不相同,甜感是不愉快的。①与蔗糖相比,糖精浓度在0.05%以上即显示出苦味和有持续性的后味,浓度愈高,苦味愈重;②甘草的甜感是慢速的、带苦味的强甜味,有不快的后味(甘草特征风味);③木糖醇和甘露醇的甜感与葡萄糖极相似,除因木糖醇溶解吸热为145.7J/g而呈现突出的凉爽感觉外,还带香味。化学合成甜味剂1.糖精钠(sodiumsaccharin,CNS:9.001)2.环己基氨基(ānjī)磺酸钠或钙盐(sodiumcyclohexylsulfamate)3.乙酰磺胺(huánɡàn)酸钾(acesulfame-K)和酸性饮料。价格便宜、性能优于阿斯巴甜,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甜味剂之一。可与其他甜味剂混合使用。与甜蜜素共用时会发生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zuòyòng),与阿斯巴甜1:1合用有明显增效作用(zuòyòng),但与糖精的协同增效作用(zuòyòng)较小。与糖醇或糖共同使用时味觉情况很好,特别与山梨糖醇混合时其甜味特性甚佳。天然(tiānrán)甜味剂糖醇类天然(tiānrán)甜味剂糖醇的主要(zhǔyào)特性(4)化学稳定性好不与酸碱作用,不被氧化,特别是耐热性比较高。因为分子中没有还原性基团,在高温时不产生美拉德反应(褐变反应)。对于在高温生产工艺,又需要抑制美拉德反应的食品是有益的。(5)能量过去,认为与相应糖有相同能量16.7kJ/g,1990年欧共体指定其能量10kJ/g,FDA将糖醇的热量定在6.7~12.5kJ/g。不少争议源于对代谢能的理解和测定方法的不同,有人认为不被肠胃(chánɡwèi)消化吸收的那部分糖醇在肠内会被微生物发酵利用,转变成有机酸及其他发酵产物后可被人体重新吸收,因而有能量作用。但多数人认为不被消化吸收而直接进入大肠的那部分糖醇,类似膳食纤维,无能量作用。(6)生理特性糖醇代谢像果糖不受胰岛素控制,一般不会引起血糖值的上升(糖尿病人)。而且,在口腔(kǒuqiāng)中糖醇不会被引起龋齿的链球菌所利用,并能使口腔(kǒuqiāng)pH值略微上升(防龋齿)。研究发现,糖醇还能帮助人体吸收钙。另外,糖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