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美学的经济》读后感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一个会被第一印象严重阻碍的人。到目前为止还是怀疑。我喜欢装帧漂亮的书,《美学的经济》用它的外貌吸引了我,书中有部分话题很是吸引我,另一部分又是匆匆滑过,但因为它干净利落的外表,我想这算是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看设计史总有种反反复复的感觉。繁复久了要简约,太过简了又开始雕饰。但喜欢的董老师一言话却让我明白,所有的来回游荡,落下的都不再是曾经那个点了,一定是会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定是进步了的。正如今日的”极简主义“和当年的”包豪斯精神“已经不一样了。美学的经济是我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以前觉得物质与精神是分开的两件事,后来才从自己挑选的物质里面发现,每个小物都饱含了主人寄托的“精神”,可能是“风格”,可能是“梦想”,也可能是“另一个自己”。比如作者说LV这个符号,不仅仅是一些包包的代称,而是“欧洲名士情调”、“精致生活的化身”、甚至”高人一等的精神喜悦“;比如穿Armani的企业家,匆匆一瞥是低调的,对美学敏感的人看到的却是衣中细节的差异,”在这个维度上,他们得以一跃而为精神、财富兼备的现代心灵贵族,被视为具有高度个性和创作力的个体“,是了,就是这个感觉。很多时候,看小众的电影、书籍,遇到同样喜好的人,似乎为彼此都看到了一般人未曾领略的风景而暗自愉悦,自然就轻易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这也就是现在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品牌价值“吧!商品徒有其表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挑剔的消费者,每个商品必须还有自己的灵魂,这样才能被持有相同生活理念的人找到。作者说:”风格不是短期的广告活动,而是长期的承诺。消费者的认同是一种共同参与的情感,他们期待企业分分秒秒能实现彼此约好的价值。“做品牌的企业,所有的活动、产品都得由同一个品牌理念支撑,大抵就是这个原由了。书中提到许多喜欢的城市,不过也是因为那个台湾老师和这本书的进一步述说。如果能自己先体验过再来判断喜欢与否多好,总怕被别人的思维牵着走,却感到常常陷入设好的圈套。不管是比利时、荷兰、法国还是意大利,计算机店里卖的笔记本电脑、手机大多是台湾人不屑一顾的过时版,欧洲人的创新却是意念上、美感上、态度上的。在街角一转,你一闪身进入一家食品店,直上屋梁的货架上,堆满各色的火腿,起司和香料,数不清的橄榄油和黑葡萄醋,听听老板和顾客一席关于晚餐的对话,你不禁觉得生活好丰富。“他们的计算机店里真实情况我无处得知,但这样的描述让我爱那些城市。我觉得身边的人和事总在渐渐被互联网吞噬,已经没有生活的样子,自己却无法回头的跟着陷入其中。常常觉得那些做着实际事情的人们能获得单纯的幸福感,就像《和平战士》里那个时时刻刻”实践“生活的老爷爷。互联网虚无,快速向前的社会加重了这样的虚无感。所以我喜欢斯德哥尔摩的市民,他们热爱永恒的生活风格,不要朝生暮死的商品。这样他们的设计必然是全面考究,也是真正的精工雕琢。日本由于细致认真,相似的这点也让我着迷,总希望我们也能这般认真而真实。觉得把”生活的不真实、没有人情味、枯燥“怪在互联网的铺天盖地有失偏颇,是在看了郑陆霖的故事之。”数字时代松绑了好多规则,给了你很多探测世界的工具,女性不必再被限定在家一辈子育儿煮饭……“,所以,你用科技,还是科技用你,全凭个人。关于”永续成长“这个话题,瑞典人说:”那不必要的东西可就太多了“。爱极了这句话,一如之前喜欢”天上的鸟儿也不种也不收,天父尚且养活他们,我们岂不比飞鸟更贵重的多吗?“。大概懒惰是本性,断章取义之后觉得可以明目张胆的闲过吧!书里说到自己感兴趣的事,如同遇到投机的朋友,还听见不同的看法或者高度精炼的总结,感觉很好。但是讲到比较纯粹的经济部分我就哼哼哈哈的滑去了,那些字眼让人头疼。这般的塞选,是不是会看到的永远是自己想看到的?——又开始钻牛角尖了!《美学的经济》读后感班级:11级会计2班学号:11152420219姓名:白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