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六章-1-第六章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肿瘤[目的要求]1.掌握职业性肿瘤的概念、特点、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和确认途径。2.熟悉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常见的职业性肿瘤。3.了解职业性肿瘤预防原则。[学习要点]:第一节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在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的潜伏期而患某种特定肿瘤,称职业性肿瘤(occupationalcancer)。能引起职业性肿瘤的致病因素,称职业性致癌因素(occupationalcarcinogen)。职业性致癌因素可包括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其中最常见的是化学性的。其作用特征可归纳如下:(一)潜伏期动物实验和对人类的研究证明,从首次接触职业性致癌因素到肿瘤的发生有一个明显的潜伏期。这是因为肿瘤的发生是从DNA一个碱基对发生突变的非正常细胞引发的,但是否发展为肿瘤,受细胞损伤的修复能力、肿瘤发生的内、外源促进因子及免疫系统的有效性等,另外肿瘤细胞繁殖到能够检出的体积(约109个)。一般潜伏期短者4~6年(如放射线致白血病),长者40年以上(如市面有发的间皮瘤)。(二)阈值问题对大多数毒物的毒性作用存在阈值问题,但对职业性肿瘤来说,是否存在阈值尚有争论。(三)好发部位职业性肿瘤往往有比较固定的好发部位或范围,多在致癌因素最常接触、作用最强烈的部位发生,皮肤、呼吸道是致癌因素较常见的接触部位和直接作用器官,所以许多的职业性肿瘤多发生在皮肤和呼吸道,如石棉、砷、Ni、Cr+6引起的肺癌,煤焦油、沥青、氯丁二烯所致的皮肤癌等。但是也有职业性肿瘤的发生部位与接触部位相咏显墩撸?aid="sogousnap0_21">职业性皮肤接触芳香胺,导致膀胱癌,可能与排泄途径有关。病理类型(1)职业性肿瘤往往由于致癌物不同各有比较固定的病理类型,如铬多致鳞癌,铀多致未分化小细胞癌。一般认为,接触强致癌物及高浓度接触所致肺癌多为未分化小细胞癌,反之则为腺癌。此特点对职业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意义。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六章-2-第二节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人们识别和判定职业性致癌因素的途径或方法有三种。临床观察(1)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发现和探索肿瘤的病因线索,是识别和判定职业性致癌因素的重要方法。人类最早的职业性肿瘤的发现就是从临床观察得到线索的,1775年是英国外科大夫Pott从大量病例中揭示出阴囊癌与烟囱清扫工作之间的关系。此后的老年家具工与鼻咽癌、煤焦油与皮肤癌、生产品红染料的工人好发膀胱癌、接触放射性物质人员多发肺癌及白血病等均源于临床观察。实验研究(2)用可疑致癌物作动物诱癌试验或体外试验,观察能否诱发与人类相似的肿瘤或判定是否具有致突变或诱导染色体损伤的能力,从而在实验肿瘤学上推断其致癌性。是寻找职业性致癌因素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实验研究主要以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为主。1.动物实验目前已有标准化的动物诱癌试验研究程序,通过可靠的实验结果,可判断是否对被测动物具有致癌性。从而进一步研究分析动物实验结果与人类致癌是否有相关一致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动物与人体的种类差别,实验条件、试验剂量与人体接触的生产环境、剂量迥异,因此对致癌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如DDT可诱发试验小动物的肿瘤,但迄今未见职业人群有与之相关的肿瘤的报告;反之,砷、苯已经流行病学证实对人致癌,但动物试验诱发肿瘤未见成功。2.体外试验根据肿瘤的发生是由于DNA的突变引起,选用短期体外试验可检测某些化学物质是否具有致突变性和诱导染色体损伤的能力,从而推断其致癌性。优点是省时、经济。(三)流行病学调查要确定职业性致癌物对人类的致癌性,流行病学研究可提供最有力的证据,因为研究对象是人。虽然病例报告和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对致癌性只能提供建议性的证据,但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可对致癌的因果关系得出结论,如果大量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产生阳性结果,可为识别和判定致癌物质提供有力证据。为了具体帮助确定流行病学研究中阳性结果是否表明因果关系,要遵循下列判定标准。1.因果关系的强度因果关系的强度是指接触组和对照组比较其相对危险的程度。相对危险度(RR)越高,说明死亡或发病概率越大,该种接触所致的因果关系越容易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六章-3-建立。例如,我国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