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面积的含义”说课稿一、说教材“面积的含义”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题一,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表面与课本封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比较课桌面和椅子面面积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从而使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例题二,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直接计量。“试一试”要求学生分别比较给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和自己画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想一想”、“做一做”主要以感知面积的含义、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为主,为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探索有关的面积计算公式作一些孕伏。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2)在体验面积含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在探索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和探索兴趣。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面积的含义。本节课的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下面就分三个教学环节说说我的主要教学程序。二、说教法与学法第一个教学环节:物体表面的面积及大小1.组织活动,感知面积首先借助媒体出示教室一角,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教师用尺划过的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让学生体会物体有面,接着引导学生比一比: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体会面有它确定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借助媒体出示: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让学生听教师读一读,组织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讲一讲,复述其中的意思,体会面积的含义。我通过创设学生的看、比、听、想四个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首次感知,接触面积,体会面积的含义。2.摸摸比比,体会面积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教室里的课桌和椅子,组织学生分别摸一摸课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它们面积的大小。仿照: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课桌面的面积”、“椅子面的面积”的理解,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其中两个面的面积大小,通过摸、比,采用充分让学生说的方法,帮助他们进一步体会面积的含义。3.说说看看,认识面积组织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引导学生通过倾听在小组里、班级里同学们的发言,反馈学生对面积的初步认识,更大范围地体会面积的含义。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不规范的语言表达,以提升他们对面积含义的认识,突出概念内涵,扩大概念外延。这个环节,我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放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初步形成对面积含义的认识,为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大小奠定基础。三、说教学活动设计第二个教学环节:平面图形的面积及大小1.迁移知识,认识图形面积给学生提供教科书例2中的两个图形,组织同桌讨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什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什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摸一摸,体会图形的面积。2.探索交流,比较图形面积根据例2中的两个图形,启发学生思维: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组织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里先进行观察,动手实践,独立探究比较方法,再引导小组交流讨论各自的比较方法和结果,最后借助媒体交流反馈学生的比较方法,突出重叠法和用纸条去量的方法,为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作伏笔。3.组织练习,巩固比较面积首先,给学生提供试一试中的两个图形,先让学生目测: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接着组织学生小组交流: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通过全班交流,体现比较方法的多样性,突出重叠法,用纸条去量,用小正方形去摆,画小方格等方法,在让学生比较其可行性之后,突出用相同的单位直接去计量,最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这两个图形面积是一样大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面图形,组织同桌比一比,看谁画的图形的面积大,谁画的图形的面积小?你是怎么发现的?通过同桌比较交流,全班交流反馈,使学生认识到数方格也是一种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这些环节,我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以学生活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