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的初步认识说课.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减法的初步认识说课.doc

减法的初步认识说课.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探索课说课杨树林中心校李晶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HYPERLINK"http://www.xxjxsj.cn/article/list_1_2.html"\t"_blank"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减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减法的初步认识》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加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是今后学习20以内数的减法的主要认知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掌握了这些数的分成,很多学生还在生活中进行过简单的减法计算,但学生对减法的含义认识不清,计算方法也良莠不齐。【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减法的意义,会读、写减法算式,正确计算10以内的减法。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语言表达以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体会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10以内的减法是本课教学重点,在具体情景中体会减法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教具及学具准备】老师:课件学生:小棒10个、圆片10个、三角形片10个。二、教法与学法指导(一)教法设计数学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教学中将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情境教学法。2.直观引导观察法。3.分层练习法。(二)学法指导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渗透以下学习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情境图、观察摆的学具,从感官上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2.动手操作法。借助直观操作使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3.合作交流法。根据年龄特点,采用同桌交流的方法,来训练数学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准确性。三、教学程序设计为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本课安排了4个环节: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2、动手操作,解决问题;3、巩固应用,提升能力;4、课堂HYPERLINK"http://www.xxjxsj.cn/article/list_1_36.html"\t"_blank"总结,评价自我。(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这样设计学生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1.解决第一个问题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完整的图意以及问题:原来有四条小鱼,吃了1条还剩几条?以此来训练学生看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深刻理解减法的含义,我让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直观地表现出减法,帮助学生理解。再通过学生操作展示、老师课件展示等一系列方法,加深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然后教师HYPERLINK"http://www.xxjxsj.cn/article/list_1_36.html"\t"_blank"总结:虽然方法不同,但都是从4里面去掉1。然后介绍减号,及算式,指名说出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再让学生说说怎么算的,让学生理解算法。【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用手势表示去掉,来充分理解减法的含义,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同时也突破了难点。】2.解决第二、三个问题出示第二幅图,学生仔细对比观察,指名说图意,提问题,再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问题来解决。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时,说明算式的含义和算法。学生互评算法,对于高级的方法,教师给予积极地表扬,引导学生选择最优的方法进行计算。【这部分内容的安排主要是想给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选择,让学生在交流中选出最优的方法。】(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操作性题:课本29页第1题让学生先摆学具,并让学生看着算式,边摆边说过程,最后再填。课本29页第3题让学生照着例子独立完成,再说说怎样画线。【这两个操作题,进一步加深对“去掉”含义的理解。】2.看图计算题:课本29页第2题让学生先说图意,并提出问题,再算出得数。重点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说清小动物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准确性,同时巩固减法的含义】3.口算题:课本29页第4题(四)课堂HYPERLINK"http://www.xxjxsj.cn/article/list_1_36.html"\t"_blank"总结、评价自我【通过回顾HYPERLINK"http://www.xxjxsj.cn/article/list_1_36.html"\t"_blank"总结,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通过互评、自评,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课堂学习确定努力方向。】总之,本节课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HYPERLINK"http://www.xxjxsj.cn/ar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