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集锦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集锦,欢迎大家分享。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认识一个偏旁。复习部首查字法,能比较熟悉地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背诵课文。2、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三、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字典、投影仪、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花木兰的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环节:一、创设教学情景1、听动画片歌曲2、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女英雄花木兰。板书课题,齐读(出示文中第一幅插图)二学生自主学习1、自己小声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2、出示:名字征兵父亲年老多病女扮男装胜利将军将士朝廷年龄战袍渡燕山赫赫(1)自由读(2)思考:你觉得这课中哪些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第二环节:三、学习成果展示(1)开火车读,及时正音,评价。(2)指名读,齐读生字词(3)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四、教师精讲点拨1、教学两个个多音字将燕读第一声时用法很少,如“燕山”“燕国”及表示人姓的时候用到。读第四声很多,谁来说说?2、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评议3、再读课文,把你认为文中最难读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读顺为止。第三环节:五、巩固训练提升1、学习生字2、用同样的部首查字法查“廷”“康”“起”三个字,看谁查得又快又准。告诉老师,说说你是怎么查的。第二课时第一环节:一、创设教学情景1、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女英雄,名叫木兰(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军”就是替父当兵。齐读课题。2、复习生字词。3、设疑。(1)木兰为什么要从军?(2)为什么称木兰是“女英雄”?快打开书本找找原因。二学生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熟课文。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第二环节:三、学习成果展示1、你找到木兰从军的原因了吗?2、根据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1)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是呀,情况多么危急呀!所以朝廷要——紧急征兵,谁来读好它?指名读。(2)木兰看到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是——焦急万分,谁来读好它?(指名读)她急什么我不太明白?如果你就在现场看到文书,那请你们是支持父亲去,还是反对他去呢?请说出理由。(引导学生从“家”和“国”两方面来思考)所以木兰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齐读)夸夸木兰(3)她的家人会同意木兰从军吗?为什么?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小组讨论、表演)指名表演,评价。四、教师精讲点拨1、过渡:木兰终于说服了家人。一路上跋山涉水,餐风饮露。2、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1)(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红色的字都是动词,从“披、跨、渡、过”这一连串的动词你读出来什么?(2)请把你的体会朗读出来呢?夸夸木兰。(3)经过千辛万苦,木兰到了战场上,你觉得战场上的木兰怎样?同学们想象一下,花木兰在战斗中的表现。(4)经过多年的征战,木兰立下了——赫赫战功,谁来读这句话?你为什么这样读?(读出时间之长、功劳之大)(5)再读这一段,体会木兰的英雄形象。3、木兰终于胜利回乡了,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出示第二副插图,结合理解“文静秀美”)将士们看到了女装的花将军会……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体会将士们的惊讶。指导读文中最后一段话。4、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称木兰是“女英雄”了吗?(出示第一自然段再读)第三环节:五、巩固训练提升1、学习生字。2、背诵课文。2、展开想象,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板书:12、木兰从军()女英雄。教学反思:《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在备课时,考虑到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现在较远,所以我采用了动画片《花木兰》片断导入,意图拉近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回答问题时,提醒他们应当说一句完整的话,并做到声音响亮。我觉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在教学第二段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并请他们演一演。表演是儿童思考再现生活的基本方式,这么做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思维,调动情感投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