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5第一课时.docx
上传人:一只****生物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2《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5第一课时.docx

2022《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5第一课时.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PAGE7?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5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2、是呀,故土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思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oacute;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⑴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⑵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2、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1、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板书:*家近──很想还〕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①读读诗句,想象画面。②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比照,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③启发想象:假设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④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2、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3、学生先猜想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4、同桌互说诗意。5、分男女生读古诗。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1、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翻开了封好的信。〕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2、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3、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4、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5、填字练习:⑴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旺、浓、闹红杏枝头春意〔〕。起、动、翻、皱、拂风乍起,吹〔〕一池春水。⑵自由填字: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吹〔〕了河水,吹〔〕了花苞。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2、指导背诵。内容总结〔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5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2〕〔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oacute〔3〕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4〕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5〕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