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复习]初中作文训练指导课件作文拟题技巧.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中语文作文复习]初中作文训练指导课件作文拟题技巧.doc

[初中语文作文复习]初中作文训练指导课件作文拟题技巧.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作文题目犹如人的眼睛,点靓明眸“迷人眼”常常可以使作文“一名惊人”话题作文的特点2、举例说明:人的一生是不断获取的过程,获取生命,获取健康,获取知识,获取财富,获取经验,获取教训,获取荣誉,获取友情……人们对“获取”往往有不同的追求,“获取”的途径也不尽相同。人生是丰富多彩的,“获取”也是多姿多态的,“获取”的过程,不仅展示了人生的态度,而且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请围绕“获取”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经历,可以抒发情怀,可以发表议论。拟题常见错误:把话题当文题,毫无个性;题目缺少新意,无创造性;题目不精练,冗长呆板;横空出世,与内容毫无关联;大而无当,放之四海皆准。1、话题≠文题有些同学在拟题时摘取话题中的请以“XX”为话题中的“XX”为题目。其实话题中作文中的话题、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是完整的统一体。话题是确定写作内容的依据。提示语的作用有三:一是开启写作思路;二是暗示写作方向;三是限制写作范围。要求一般是对文体、字数、写作角度等的规定。像我们前面列举的例1,话题“获取”就是写作内容的依据,拟题时切忌以“获取”为题。前面一段“获取XX”之类的提示语,它就指明了可以从获取生命、健康、知识、财富等诸方面去写,它既给我们圈定了一个写作的大范围,又给我们打开了思路之泉。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万万不能把提示语抄进你的作文,那会严重影响考分的。话题作文指要2、话题>题目题目小,文章的切口就小,就便于写深写透,避免内容空泛。话题和话题提示语的范围一般较为宽泛,如果从大范围拟文题就很难驾驭,主题也不深刻,例如《梦》这个话题范围太广,无从下手。换成《与嫦娥通信》、《美梦成真》、《多梦少年》就有具体切入角度。文体靓丽,文自生辉!3、话题=题意话题作文拟题的题意要与话题意思一致,不能在小角度的切入时变换了方向。如2002年某市中考作文是以?水?为话题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记得?女人是水做的?这句话,就拟题为《柔弱的女人》、《我的妈妈》《我的阿姨》;有的用?水?的引申义?质量差,水货?的意思拟题,写成《可恶的劣质牛奶》、《水货钢笔引起的风波》等,弄得阅卷老师苦笑不得。分析下面几组标题,试总结拟题有何特点1.以?语文课?为话题,《多味的语文课》、《虚构的语文课》、《语文课剪影》、《语文课之我见》2.?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3.?思念?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4.?环保?话题——《我想有个家——一只小鸟的心声》5.?宽容?话题——《风中有朵雨做的云》6.?理解?话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7.?亲情?话题——《世上只有妈妈好》8.?学习?话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9?团结?话题——《1+1>2》10.?品德?话题——《忍让≠懦弱》.11.?诚信?话题——《诚实+信用=财富》12.?成功?话题——《成功=实力+创新+机遇》13.?生命?话题——《白云·夕阳·歌声》14.?乡情?话题——《那河·那船·那人》15.?足迹?话题——《红舞鞋·蓝精灵》16.《我渴望老师的?阳光?》(适用于关爱、帮助、理解类话题)17.以?树?为话题----《树的?叹息?》。18.《直面挫折化解痛苦》(适用于?挫折?类话题)19.以“挫折”为话题《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一、添加成分法——在话题或话题中心词的前后加上修饰、限制、阐释等成分,构成作文的题目。以“感动”为话题,《感动的力量》、《为平凡而感动》、《就这样被你感动》、《感动的一瞬》、《拒绝感动》、《学会感动》等以“父辈”为话题,采用这种方法,就可拟出下面一些标题:《父辈——艰辛的一代》、《奋斗不已的父辈》、《父辈就是传统》、《我们怎样对待父辈的经验和教训》、《假如我是父辈》等。1…………拟题估计:《感受幸福》、:《感受幸福》、《体会幸福》、《珍惜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什么是幸福》、《幸福的回忆》、《有钱就是幸福吗?》、《幸福就在你身边》《我要的幸福》《晒幸福》:《幸福时分》、《幸福你我他》、《幸福如我》《幸福大观园》、《幸福的色彩》、《幸福快车》《幸福小站》、《幸福鸟》……二巧用修辞———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1.比喻以?挫折?为话题--《别抱怨手上的牌》、《不可多得的教师》;以?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