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的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地球的运动的教学设计.pdf

地球的运动的教学设计.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必修一的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普通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份。以下是为你的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希翼能帮到你。教学根本理念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初一的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本节课教学力求表达素质教学的思想。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预学习活动的主动性。2、采用讨论比较方法展开“活动”考虑到学生以前学过一些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采用比较法进展讨论,使学生在比较的根抵上了解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异同点,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以及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通过阅读专业,一些关于地球运动的资料,对教材中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根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3、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情感目标: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发展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及带来的影响。2、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2、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①一年中正午太阳的上下变化。②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四季的变化教学用具: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学课时拟用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感受以下现象日出日落日出自东、日落自西日出日落产生的现象【讲授新课】一、地球的自转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学生阅读后提问:①、生活中我们感到是天转还是地转?⑵、哥白尼的“日心说”其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答复以下问题。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知识,首先学习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自转。演示一:教师展出地球仪,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量: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答复的根抵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板书:1、自转运动的规律①概念绕地轴旋转②方向自西向东③周期一天(大约24小时)(承转)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演示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板书:2、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一周,地球外表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学生讨论:①当北京是白日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日?(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日)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给姨妈是否适宜?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适宜,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夜半)(学生讨论后答复,教师略作讲解)教师小结:板书3、自转的地理意义①产生昼夜交替②产生地方时差各位评委老师,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解析我的课堂教学设计。一、说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普通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到达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目的,在知识层面要求明显高于本章其他教学内容描述地球宇宙环境、说出地球圈层构造等教学要求,我认为本节课应该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内容。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根抵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普通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由于课程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