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试卷结构(一)题型比例试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主观题题型包括简答题、探究题。客观题和主观题分值比例为7:3。(二)试题难度比例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其占分比例约为7:2:1。(三)内容比例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约30%。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约25%。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约30%。时事政治和民族团结教育:约15%。四、测试方式和时间(一)测试方式闭卷笔试。(二)测试时间75分钟。(三)试卷满分值100分。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说明:本单元经常结合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问题的相关措施考查人民群众的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结合先进事迹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等。【典型例题】“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中国共产党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请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说明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参考答案】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想事情、做工作,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3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的18位农民,按下了18颗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一改革被认为是1952年全国完成土地改革之后农业生产力的第二次大解放。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近4140元,农产品彻底告别了短缺时代,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假如让你写一篇有关农民与改革的评论性文章,请你谈谈文中应当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哪些道理。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通过农村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必由之路。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农民群众在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次改革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民过上了富裕生活。【典型例题】“真情献社会,服务暖人心”。在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大型活动以及日常的社区服务中,志愿服务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巨大作用。“志愿者”日益受人尊敬。为更好地褒奖志愿者,有的地方打算将“有关单位在招录公务员、招聘员工、招生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录取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写入地方法规;还打算推广“志愿者服务卡”制度。持卡的志愿者还可以在指定场所购物、参观、浏览时获得一些优惠。但上述对志愿者褒奖的做法在社会上却引起了争议,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1)对于上述争议,你持怎样的看法?(2)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个人应当如何在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一:不赞成,志愿者理念的核心是奉献爱心,既然是奉献,就是不求回报。对志愿活动都给予优惠或回报,有违志愿者理念。参考答案二:赞成。社会对志愿者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是对志愿者奉献行为的肯定和鼓励,有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志愿者活动,在志愿活动中逐步培养奉献精神。(2)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在劳动中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越多,价值就越大。②社会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人不能脱离社会实现个人价值;③投身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矛盾的普遍性A矛盾的特殊性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B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C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C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B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C联系观唯物辩证法——联系观★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②从联系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