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合理使用教学媒体促进语文有效教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缺憾及其对策[内容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应用,使语文课堂异彩纷呈,显示出形象化、立体化的特点,但有些教师误解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视之为“时尚”的炫耀,漫无目的、不择时机地制作与展示大而全的课件,妨碍了师生间的互动,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精选课件内容”、“抓住展示时机”、“紧扣教学目标”等避免多媒体使用缺憾的方法,旨在与同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良策。[关键词]:教学媒体有效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改实施以来,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应用,使“黑板+粉笔”的“黑白”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尤其是语文课堂,多媒体受到许多老师的青睐,几乎成了必备的教学手段,各种声、光、影像的的“大汇合”使课堂异彩纷呈,显示出形象化、立体化的特点。然而,审视一下现在的语文多媒体教学,“刺激”、“丰富”、“热闹”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华而不实”的缺憾,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让我再看你一眼”——过多的课件展示妨碍了师生间的互动。[案例]:教学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时,有老师不是紧扣说明文的特点,从“总分式结构”、“抓住事物特点说明”、“‘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准确而内涵丰富的词语”等角度阅读体会,而是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与内容:第一步,导入课文。教师以“今天,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苏州园林》寻宝探胜”一句导入后,便点击鼠标,逐一展示叠山曲桥、游廊花墙、藤萝翠绿等苏州园林特有的风景,并随之作相应的介绍。第二步,研读课文。屏幕上出现了“字词认读”、“作者介绍”等材料和诸如“你去过苏州哪几处园林?”、“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等“多如牛毛”的思考题,教师又轻点鼠标,提醒学生仔细观看体现“四讲究”及“图案美”的图片。第三步,拓展延伸。请学生观看《红楼梦》第四回描写大观园假山堆叠的图片、文字和《金瓶梅》第九十六回中描写西门庆宅园衰败荒凉景象的图片、文字,并思考我们该怎样保护古代园林。[反思]:教学《苏州园林》,适度地给学生提供苏州园林的图片与音像资料,或准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的图片作对比,确能强化学生对苏州园林特点的认识。可惜的是,这位老师太“煞费苦心”了,不但不厌其烦地制作了几十张幻灯片,而且找来了古典名著作为扩展材料(可惜有的问题设计与扩展延伸游离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内容虽丰富,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漠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整堂课中,师生被一个小小的鼠标牵着鼻子走,教师俨然成为了“义务放映员”,学生变成了观看幻灯的“忠实观众”,教学方式由“人灌”转换成了有点科技含量的“电灌”,教师手持鼠标,纹丝不动地“坚守”在电脑前,屏幕上像西洋镜似地一幅幅展示,学生忙于应付扑面而来的画面与文字,哪有时间静下心来与老师、文本对话?难怪有学生在周记中这样写道:“老师,请你慢点鼠标,让我再看幻灯片一眼”。二、“该出手时就出手”——错时的课件展示淡漠了学生们的情感。[案例]:教学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斑羚飞渡的具体过程,感受老斑羚的自我牺牲精神,有教师在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后,直接切入课文重点段——描写“飞渡”的段落,并迫不及待地用多媒体展示课前精心制作的、具有动画效果的斑羚飞渡的幻灯,学生们除了惊叹斑羚们跳跃之神速与精准外,大多是无动于衷。更令老师不解的是,当大屏幕上的老斑羚像掉了翅膀的鸟儿一样笔直地坠落崖底时,竟有学生偷偷发笑。[反思]: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整体感知后直奔重点段的设计是合理的,可惜的是,“斑羚飞渡”幻灯的呈现太“性急”了,学生还没有深入阅读与体验文本,再精美的课件也无法唤起他们内心的震动,难怪学生只是当动画片观看。看来,“相时而动”是课件展示的一个诀窍,如果续写一下《好汉歌》歌词,请语文老师切记:“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就不要轻易出手”。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模糊的展示目的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案例]:《天净沙.秋思》教学内容与步骤:播放歌曲《橄榄树》,学生凝神静听——教师自述:几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色烘托的写法,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环境中,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的游子的悲哀——配乐朗读(含范读、学生自由读等)——请学生听老师描述画面,闭目想象,感悟“思乡”之情——播放陈星演唱的《流浪歌》MTV——背诵课文。[反思]:教学《天净沙.秋思》,重在通过学生朗读与想象,理解曲中的意象,走进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