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日本地震引发核泄露危机强震引发海啸3月1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的第一核反应堆传出爆炸声3月28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地下室积水碘放射性辐射量超10万倍,达到每毫升29亿贝克勒尔。贝克勒尔(becquerel,Bq)是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简称贝可,符号Bq。是以法国物理学家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AntoineHenriBecquerel,1852—1908)的名字命名的。原单位居里(1居里=3.7×1010贝可)同时作废。核物质会不会爆炸性释放?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地震发生后,核电站自动停止运行(中止控制棒自动插入)再加上两层耐压壳体的密封保护,所以不会有切尔诺贝利式的核物质突发爆炸扩散,更不会有耸动的核爆——核电站核燃料的丰度是3%,武器级核材料的丰度要达到90%以上,还需苛刻精准的引爆条件。打个直观的比方:烈酒和酒精能够被点燃,一杯啤酒能够被点燃么?如果核爆炸那么容易能实现的话,那几个殚精竭虑想要搞出原子弹的小国早就欢欣鼓舞了。用现代核电站的安全设计眼光看,切尔诺贝利所代表的原始反应堆是一个糟糕透顶的反面教材。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设计存在致命的缺陷,操作人员严重违反操作规程,导致事故。而这些,在福岛都不存在。事故是在停堆后发生的,罪魁是相对低功率的衰变余热,仅相当于裂变工作能量3%;而且已经得到了大量冷却水的缓解,最关键的还有两层防护钢壳在堵绝核物质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切尔诺贝利式的悲剧,在具有防备设施的福岛身上不会发生,对于更新式的现代核电站来说,更是近乎奇闻。压水堆和沸水堆——不少专家都搞错了的概念中国大陆的反应堆都是新式的压水堆,压水堆的安全壳是厚实的圆穹顶混凝土耐压围壳,这是公众习惯的核电站反应堆结构形状。而日本福岛沸水堆的设计建造年代较早,按当时的安全认识和要求,安全壳只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安置在非耐压厂房内的钢壳而已。不少专研压水堆的专家对此也并不熟悉。而此次氢气爆炸,发生在安全钢壳和厂房之间,摧毁了非耐压的厂房外壳。所以看上去很像切尔诺贝利。不过,切尔诺贝利是既无外安全壳,也无内安全壳,福岛沸水堆所幸还有内安全壳,这也就是此次核事故有惊无险的原因。什么是希沃特——有些绕口的标准译名?辐射剂量的国际标准单位是Sievert,标准译名为希沃特,也译为希伏特、西弗(台译),其得名于瑞典生物物理学家RolfMaximilianSievert,英文简记作Sv,中文简称为希,定义是每公斤(千克、kg)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J),为1希沃特。希沃特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希沃特(mSv),1mSv=0.001Sv。此外还有微希沃特(μSv),1μSv=0.001mSv。此外还有一些老的计量单位,如伦琴等,虽其衡量模式不同,但如粗略简化的话也可直接换比如下:1伦琴/拉德(Rad)/雷姆(Rem)=10毫希,1戈瑞(Gray或Gy)=1希。职业照射剂量限值:每年每人接受的有效剂量不能超过20毫希。对广大公众,每年每人接受的有效剂量,不能超过1毫希。3月12日,福岛核泄漏放射强度已达到1015毫希。普通辐射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核泄漏一般的情况对人员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它有α,β和γ三种辐射形式。α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γ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日本核电站泄漏后的放射性物质之一:碘131日本核电站泄漏后的放射性物质之二:铯137日常抗辐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