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发布时间:2022-11-09T06:35:51.423Z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78期作者:龚李利[导读]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人、社会、国家和人类的价值,将正确的劳动观念内化为劳动价值观。北京市第五中学通州校区101149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学校相关课程要加大对学生劳动精神、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的培养。本文从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分析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意义和现状,并提出了教学的具体策略。关键词: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一、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1.有利于塑造中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初中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其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改变一些学生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等劳动观念,传承劳动精神,为实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提供引领,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人、社会、国家和人类的价值,将正确的劳动观念内化为劳动价值观。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益补充。思政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劳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作为指引人生方向的根本指南。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课内价值观引领、课外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劳动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益补充。3.塑造时代新人的必然路径。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关注劳动形式、劳动过程、劳动成果,而是强调在劳动过程中内化而成的精神品质和可供指引人生的优秀习惯。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和劳动教育渗透功能,有助于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等目标,为学生成长赋能。二、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现状分析1.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实际教学中,大部分仍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劳动教育还停留在“听”、“看”阶段,课堂活动效果不明显,使学生很难有情感共鸣。甚至有的老师只是简单传达上级有关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文件精神,却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能力、道德品质、价值导向的影响,因而将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往往浮于表面。2.强调劳动价值论而忽略了实践指导。目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实际操作。教师的教授内容不仅要有劳动理论教育,也要加强实践指导,以达到深化认识和提高技能的共赢。3.缺乏对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目前,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单一。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根据课堂回答情况、作业答题、考试分数等来评价,这样容易存在知行不一、敷衍应付的情况,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也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仅以劳动技能的娴熟情况来进行评价,无法准确反映学生劳动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的收获和能力的养成情况,更无法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三、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策略1.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劳动教育效果。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通过采用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实践活动等多种课堂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劳动观念和劳动价值。例如: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中,可采用情景化教学聚焦“中国高铁名片”,由探究精密轴承的研发到学生自主分享高铁工作人员背后的故事,并延伸到各行各业,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劳动是幸福生活的源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劳动者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的,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2.积极拓展社会实践资源提升劳动技能。劳动教育重在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劳动艰辛,培养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例如:在五一劳动节,可布置让学生去采访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或者在家参加家务劳动,在课堂上讲述劳模故事,在交流中深化劳动认知,尊重劳动。在学习《多彩的职业》时,带领学生研学旅行,体验非遗文化项目,感悟各行各业的工匠精神,主动向榜样学习,培养敬业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3.利用多元评价提升劳动素养。评价是检验、提升劳动素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要充分发挥评价对劳动素养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坚持多主体、全过程评价。劳动评价涉及到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过程、劳动技能等多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社会、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劳动内驱力。其次,评价方法多元化。运用观察、访谈、提问、作业反馈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劳动态度和认知,并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