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赤壁赋》《登泰山记》文题知识预览作者作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苏”。嘉祐进士。宋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之罪贬谪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死常州。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在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散文方面,为“唐宋八大家”之诗歌方面,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散文名篇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等,诗歌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文题解读《赤壁赋》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的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之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被认为是赤壁古战场的遗址。其实,苏轼所游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登泰山记》“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背景探寻《赤壁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已两年有余,他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管,形同囚犯,因此,他的心情十分苦闷。为了排遣内心的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因在大雪天落成,而且四壁画有雪景),并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或读书,或跟朋友们谈古论今,或游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为是“赤壁”)、岐亭等地。这一年,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本文即《前赤壁赋》。《登泰山记》写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此年作者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知识链接赋赋是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篇幅长短不限,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多变。比较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赋体源于战国时代,其创作风格深受当时纵横家辞采铺陈夸张、气势汪洋恣肆的影响。汉代及此前的赋,句子长短错落,韵文中夹杂散文,多采用对答体的形式,叫“古赋”或“辞赋”。魏晋以后,赋中骈偶句逐渐增多,甚至通篇由对仗构成,句子形式也趋于整齐的四言、六言,多用典故,篇幅缩小,叫“骈赋”或“俳赋”。唐宋时期的文人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并对押韵方式和全篇字数加以严格限制,此时的赋叫“律赋”。而中唐以后,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趋于散文化,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自由,形成散文式清新流畅的气势,此种赋叫“文赋”。赋的特点有: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游记游记是一种以描绘自然山川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感受的古代散文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