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土土壤颗粒较粗.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5.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砂土土壤颗粒较粗.ppt

砂土土壤颗粒较粗.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空间上的分布二、生物对水环境的适应性陆生动物在蛋白质代谢产物的排泄上也表现出陆地适应性。如两栖类、兽类排泄尿素、鸟类与昆虫类排尿酸。第三章(2)生物与大气的关系三、氧的作用与生物的适应1.氧与动物能量代谢空气中的氧比水中容易获得,所以陆地动物能得到足够多的氧,保证了陆生动物有高的代谢率,能进化成恒温动物。由于陆地上氧浓度高,从海平面直到海拔6000m,动物代谢率没有表现出随氧浓度而改变。但氧浓度对代谢的影响可通过极低分压时表现出来。由于水中溶解氧少,氧成为水生动物存活的限制因子,一些鱼类耗O2量依赖于水中溶氧量而改变,图.在低氧浓度下,金鱼的氧耗随水中氧浓度成线性改变2.内温动物对高海拔低氧的适应动物或人从低海拔进入高海拔后,最明显的适应性反应表现在呼吸与血液组成方面。首先是由于低氧刺激,动物产生过度通气(呼吸深度的增加)。高海拔土著动物、人,或是驯化到高海拔上(3100—5500m)的人、大白鼠、豚鼠,其骨骼肌中的肌红蛋白浓度均增加(肌红蛋白的携氧能力远大于血红蛋白),为低氧状态下的组织提供更多氧。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从平原进入高海拔后,血液中的红血球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及血球比积将升高。图显示,人由海拔850m进入4540m高度后,这三项指标逐渐升高,数周后达到最大值,并维持在此高水平上。当从高海拔回到平原后,这些指标将逐渐下降,恢复到原水平。3.植物与氧植物与动物一样呼吸消耗氧,但植物是大气中氧的主要生产者。植物光合作用中,每呼吸44gCO2,能产生32gO2。白天,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比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气大20倍。据估算,每公顷森林每日吸收1吨CO2,呼出0.73吨氧;每公顷生长良好的草坪每日可吸收0.2吨CO2,释放0.15吨O2。如果成年人每人每天消耗0.75kg氧,释放0.9kgCO2,则城市每人需要10m2森林或50m2草坪才能满足呼吸需要。因此植树造林是至关重要的,不仅是美化环境,更主要的是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净化的空气环境。四、CO2与植物植物在光能作用下,同化CO2与水,制造出有机物。在高产植物中,生物产量的90—95%是取自空气中的CO2,仅有5—10%是来自土壤。因此,CO2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各种植物利用CO2的效率不同,C3植物(水稻、小麦、大豆等)对CO2的利用效率低于C4植物(甘蔗、玉米、高粱等)。空气中CO2浓度虽为0.032%,但仍是高产作物的限制因素。这是因为CO2进入叶绿体内的速度慢,效率低。在强光照下,作物生长盛期,CO2不足是光合作用效率的主要限制因素,增加CO2浓度能直接增加作物产量。第三章(3)生物与土壤的关系一、土壤的生态意义:1土壤位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底部,具有营养物传递系统,再循环系统和废物处理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底或基础。在土壤中进行的两个最重要的生态过程是分解和固氮过程。2土壤为陆生植物提供了基质,为陆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土壤是植物萌芽、支撑和腐烂的地方,又是水和营养物储存场所;是动物和微生物藏身处,排污处;是污染物质转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土壤无论对植物或动物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二、土壤的物理性质与生物土壤是由固体、水份和空气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固体包括无机颗粒与有机物。土壤固相颗粒是土壤的物质基础,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土壤颗粒的组成、性质及排列形式,决定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与生物特性。1.土壤质地与结构组成土壤的各种大小颗粒按直径可分为粗砂(2.0—0.2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002mm)和粘粒(0.002mm以下)。这些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texture)。根据土壤质地,土壤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土壤颗粒较粗、土壤疏松、粘结性小,通气性能强,但蓄水性能差,易干旱,因而养料易流失,保肥性能差。壤土质地较均匀,土壤不太松,也不太粘,通气透水,是较好适宜农业种植的土壤。粘土土壤的颗粒组成细,质地粘重结构致密,湿时粘,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透水透气性能差。土壤质地影响生物的分布与活动。如细胸金针虫多出现在粘土中,蝼蛄喜欢在湿润的含沙质较多的土壤中,沟金针虫发生在粉砂壤土和粉砂粘土中。2.土壤水分土壤水分(soilmoisture)能直接被植物根吸收利用。土壤水分有利于矿物质养分的分解、溶解和转化,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与合成,增加了土壤养分,有利于植物吸收。此外,土壤水分能调节土壤温度,灌溉防霜就是此道理。土壤水分的过多或过少,对植物、土壤动物与微生物均不利。土壤水分过少时,植物受干旱威胁,并由于好气性细菌氧化过于强烈,使土壤有机质贫瘠。土壤水分过多,引起有机质的嫌气分解,产生H2S及各种有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