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LTE的IPRAN承载网络规划方案研究【完整版】.docx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面向LTE的IPRAN承载网络规划方案研究【完整版】.docx

面向LTE的IPRAN承载网络规划方案研究【完整版】.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面向LTE的IPRAN承载网络规划方案研究【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面向LTE的IPRAN承载网络规划方案研究孙黎莉(辽宁邮电规划设计院110179)摘要LTE(LongTermEvolution)是由3GPP定义并标准化的移动通信长期演进技术,被称为“准4G〞技术,是目前三大主流3G技术殊途同归的演进方向。本文将根据LTE较3G模式下新增的承载需求,研究适应LTE的IPRAN承载网络规划方案。关键词IPRAN,LTE,网络架构1引言目前各大运营商已经意识到,将包括2G、3G、LTE、I胛V、各类专线、数据等业务进行统一的综合承载是网络开展的目标,综合承载将是未来承载网络的最主要开展趋势。通过技术演进可以发现,面向全业务的路由型IPRAN承载网是以IP/MPLS技术为基础,在吸纳了传统传送网理念的根底上,又可以进行综合承载和RAN传送。这种综合性的承载网络使得不同的业务在一个物理网络上承载,在保证传送业务质量的同时,不但可以减少网络设备的数量+,还可以减少运营商的机房、配电、管线等资源的占用,同时可以真正实现不同业务的统一管理和运维。2IPRAN网络承载需求2.13G基站回传承载需求(1)移动核心网分CS域和PS域,CS域主要承载话音,PS域主要承载数据。(2)伴随着3G网络下cS域和PS域的内核IP化,BSC与cs域和Ps域的接口已经从TDM接口向IP接口转变。(3)IP化改造前,3G基站语音与数据业务均通过1~18个2M接人RNC;IP化改造后,基站语音与数据业务通过1~2个FE接人RNC。2.2从3G到m新增承载需求接人带宽:LTE基站接人带宽可达90M一150Mb/s,分组承载网需支持带宽扩展。网络规模:LTE实现深度覆盖,网络节点数将是现有基站数量的2~3倍。统一承载:LTE和2G、3G网络共存,承载网考虑多场景统一接人。s1和X2:S1为eNB与SGW之间的接口,X2为相邻基站之间的连接。S1Flex:网络需要支持eNB归属于不同的SGW。网络QoS:时延要求<20ms,比2G、3G需求更严格。时间同步:LTE局部业务需要时间同步。网络可靠性:承载IP化同样要求网络保证高可靠性,故障切换小于50ms。2.3政企客户承载需求对于高带宽需求客户,主要采用MSTP方式承载,对于点到点和多点到多点间的通信需求,主要采用城域网L2/L3VPN承载,对于其他有不同业务等级需求的客户,多采用裸光纤承载。2.4IPTV业务需求IPTV业务在功能上增加了快速频道切换、前向纠错、丢帧重传、提升视频质量等体验功能;在QoS方面,对抖动要求小于50ms,丢包率小于1个/,J、时,时延小于200ms。2.5多业务承载需求小结综合上述各项业务对网络的需求,可以发现:(1)LTE网络中,S1和x2接口的引入对于底层承载提出了三层交换的需求,单纯的传统基于MAC地址转发的二层交换能力无法满足S1/X2接口的多样性,即无法实现eNode与多个S—GW和P—GW之间的互通以及多个eNode基站之间的互通。(2)随着分组业务、视频业务的兴起,业务对带宽的需求逐步增大,基于统计复用的包交换技术成为承载的核心技术;(3)P2P的业务模型成为固定、移动业务未来的开展方向,终端间可路由、可寻址将成为必然需求,因此要求承载网络具备强大的三层路由能力;(4)实时性业务、关键型业务对网络的QoS和可靠性要求严格,承载网络必须能够保障这些业务的承载质量要求;(5)为保障业务的平安性,将高附加值业务与个人固定宽带业务隔离是目前较理想的方案。过去由于技术所限,一种业务采用一张网络承载,维护复杂,本钱高。建设一张融合的IP承载网取代多个不同技术的网络,实现业务的统一承载将势在必行。3IPRAN网络规划原那么3.1LTE基站传输接人应采用光缆接入方式,并充分考虑IPRAN网络的整体部署策略,充分利用已建传输资源。为减少端到端的跳数,可借鉴传统PSTN网络的组织结构,采用核心层/会聚层,接人层的3层网络结构。(1)核心层直接与RNC/SGW或IP骨干网相连,一般采用大容量路由器构建,具备高密度端口和大流量会聚能力(RANER)。主要接人会聚层流量,担当业务系统网关,对整体流量进行全面的调度,优先采用双上行或MESH组网;(2)会聚层由IPRAN会聚路由器(B类设备)组成,用于接人会聚A类设备,拥有较强的动态调度功能,优先采用环形或双上行组网;(3)接人层由连接基站的IPRAN接入路由器(A类设备)组成,接人基站业务,带宽压力小,推荐采用环形、链形或双上行组网。3.2网络带宽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