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4《民间文学概论》2012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0174《民间文学概论》2012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doc

0174《民间文学概论》2012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0174《民间文学概论》2012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我们讲的“民间文学概论”属于民间文艺学的整个体系的一部分,也就是涉及民间文艺学的一般理论。“民间文学概论”是高等学校中文系专业基础理论课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了解各民族民间文学相互影响和民间艺人的活动在民间文学发展中的意义,学习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基本知识,阅读国内外各族民间文学的重要作品,还要尽可能地掌握搜集、整理工作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学习,力求使学生对民间文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系统的了解,初步具备从事民间文学工作的某些能力,并且充实学生关于文学和语言的知识。(1)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两种基本题型,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题型说明:题型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4题,总计60分)题型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总计40分)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讲:引言初步了解民间文学,本讲不做考试要求。第二讲:民间文学的范围及特性1、掌握民间文学的定义及范围,了解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民间文学”这个学术名称是从国际术语Folk-lore发展来的。Folk-lore的原文是“民众的智慧、民众的知识”,到了十九世纪70年代,这个术语被西欧资产阶级学者广泛使用,并确定为“民俗学”的含义(即“关于民众智慧的科学”的意思)。2、了解民间文学在形式上及在流传方式上具有的具有口头性、集体性、流传变异性、传承性和等特点。重点把握民间文学在创作过程中的集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1)口头性。这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性。(2)流传变异性。主要指民间文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流传,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异。(3)集体性。民间文学在创作过程中的集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1)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式上的本质特征。这就是说,民间文学由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服务并为广大民众所共有。2)随着阶级的出现,整个文学的创作活动有了变化,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个别人。但这个时期民间文学的创作如流传依然存在。一方面群众的集体创作方式继续存在,并进一步得到发展;另一方面群众中的某些人也逐渐擅长于口头文学的创作和演唱。有一些人甚至脱离了群众的劳动生产,成了群众中的职业口头创作家和演唱家(即职业艺人)。这种现象在民众中的出现与集体性不但不矛盾,相反倒是统一的。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与独创性是辩证统一着的两个方面。本来集体就是由个人组成的。创作者是集体而演唱者都常常是个人,许多即兴的歌谣和故事常常是由个人触景生情创作出来的。尤其是民间艺人、歌手的个人创造性就更大了。因此,我们在理解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时,不要片面的夸大集体性而忽视了民间文学的独创性。(4)传承性。民间文学的变异是有规律的,它只能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发生变化。4、了解中国民间文学的丰富遗产及其保存。纵观中国古代丰富的民间文学遗产,使我们了解到有不少作品对于民间文学的研究具有世界意义,像“灰姑娘”类型的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等。“灰姑娘”类型的故事是世界范围广为流布的故事之一。第三讲: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审美特征1、了解民间文学的生活价值、认同价值、科学价值,掌握民间文学的认同价值及其所反映的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民间文学的认同价值——“共同的记忆”:一种在特定的社区范围内的“共同的记忆”(sharedmemories)。当然,这种“共同的记忆”并不是关于“殖民和移民的历史”,但却是与村落祖先和英雄生死攸关的一个历史事件(当然并不一定就是历史事实)。而且“共同的记忆”并非永远滞留于记忆的形式,还为族群构建了一个外显的极易辨认的文化符号,诸如不食狗肉,在一定时间内不吃鸡等等。传说同所宣扬的禁忌事象一道,共同使一族群与其他族群判然有别。可以说,这类传说是族群在认同过程中找到的最佳的族史表现方式之一,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支持对于族群的认定。2、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民间文学的原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民间文学。这样说,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民间文学是历史的、民族的,或者说有民族历史的积淀;二是民间文学是民众的,人民的。江总书记在讲话中用的最多也是最耀眼的词汇是“人民”和“民族”,他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民间文学根植于民族历史文化的土壤,带有深厚的民族特质;同时,民间文学的创作者和表演者是具有人民思想、愿望的人民本身,因此,民间文学具有直接的人民性。3、了解在创作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上,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不同之处。在创作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上,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1)对于作家来说,社会生活是他感知、理解、把握的对象,是他情感作用的对象物。主、客体之间是一种观照与被观照、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使是作家写自己,也还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