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的量词研究.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吕氏春秋》的量词研究.doc

《吕氏春秋》的量词研究.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Y93l搦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吕氏春秋》的量词研究研究生:予冬梅指导教师:陈榴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年级:2003级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2006年5月《吕氏春秋》量词研究《吕氏春秋》的量词研究研究生于冬梅指导教师陈榴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古代汉语中文摘要:丰富的量词是汉语的特征之一,虽然早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量词就已经出现,但对量词的研究较晚。本文以《吕氏春秋》中的量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试图描写出上古时期汉语量词的概貌,总结出量词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语料价值,筒述古汉语量词源流及研究现状并扼要说明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第二部分为《吕氏春秋》中的量词,主要是对《吕氏春秋》中的量词进行归类和描写,考察部分量词演变情况,并对个别量词进行共时比较,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了《吕氏春秋》量词的系统。首先,对每类量词进行定义,依据各类量词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再划分为几个小类。其次,按照分出的小类,依次进行分析。分析时不仅对这些量词在意义上、用法上进行详细的例证说明,同时兼顾部分量词的发展变化,并对用法相近的量词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三部分为《吕氏春秋》量词使用情况分析,论文在对《吕氏春秋》量词系统进行描写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归纳总结。主要从《吕氏春秋》中量词使用的特点、量词结构类型及使用频率三个方面对《吕氏春秋》中量词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列表统计,使对量词用法有一个直观量化的认识。第四部分为结语,总结了《吕氏春秋》量词的特点以及它所反映的先秦时期汉语数量词的基本面貌。关键词:《吕氏春秋》量词分类描写语法意义《吕氏春秋》量词研宄一绪论(一)《吕氏春秋》及其作者《昌氏春秋》作为上古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尤其是先秦唯一一部著作年代明确的典籍,除了它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之外,在汉语史的研究上也是极具份量的语料。《吕氏春秋》是著作年代明确的典籍,这在先秦典籍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而且是用当时通行的语言写成的,语言颇具代表性;这部书是战国末期最后一部重要著作,又处于周秦之交的过渡时期,它的语言反映了周秦之交的语言面貌,所以,《吕氏春秋》在汉语史上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它反映了当时语言发展的真实面貌,长期以来对它的研究一直较为萧条,特别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显得有些欠缺,量词的研究尤为薄弱。关于《吕氏春秋》的作者。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是在吕不韦的主持下.由其门客编纂而成。现代学者肯定《昌氏春秋》是由众多文士学者集体完成的著作,同时特别强调吕不韦的主编作用。吕不韦把众多智略之士集合在一起,按既定的纲目和步骤写作,这项组织工作本身就具有开创性。书成之后,既包括了各种学派的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宗旨和贯彻始终的主线,各部分之间基本上是协调的。由此而言,吕不韦应该被看成是一位重要思想家,他有着自己的哲学和系统的社会政治思想,但他不独师一种学说,眼界开阔,总揽百家之学,在这一点上,他比之诸子则高出一筹。《吕氏春秋》自问世以来,对它的研究一直未形成热点,清代朴学若盛,才较有起色。自汉代高诱以下直到明代以前,《吕氏春秋》研究仅产生相关著作4种。明代始增,为16种。但多为版本传刻、断旬点评之类。直至今日,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内容方面,例如政治思想、教育思想、音乐思想、农业思想等。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早期以校释为主,这些著述或校订文字、或训解文义,或补前人注解的遗漏,或匡正他们的谬误,或生发自己的一些新解。近些年来.对《吕氏春秋》进行专门的语言研究的文章渐渐增多。如:喻世长1990年在《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上发表了《《吕氏春秋)高诱注中所显示的单素词向多素词演变的痕迹》;贾齐华2001年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吕氏春秋·察今>“可得”辨证》;姚红卫2001年在《江西社会科学》上发表了《试析《吕氏春秋)高诱注的训诘价值》;殷国光2002年在《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上发表了《(吕氏春秋)含“Z”的体词性向心结构的考察》,同年.他的著作《上古汉语语法研究》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其中有《(吕氏春秋)词类研究概说》《(吕氏春秋)同类词并列连用考察》《(吕氏春秋)句子的界定》《关于(吕氏春秋)句型研究的若干问题》,同时在《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上发表了《谓词性向心结构向非向心结构变换的考察——(吕氏春秋)谓词性向心结构的考察之一》;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李超的硕士论文《(吕氏春秋)的反问句研究》:安徽大学陈志林的硕士学士论文《(吕氏春秋)高诱注研究》;西北师范学院黄伟龙的博士论文《(吕氏春秋》研究》;四川大学雷汉卿、杜晓莉的硕士论文《(吕氏春秋)中由动词“为”构成的述宾结构》:卢和乐2004年在《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试析(吕氏春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