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土地的综合概念和特性功能一、土地的综合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学科门类和不同研究目的对土地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土地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复合系统,需要逐步地认识其实质内涵,因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分为四个层次。1、土地作为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自然性)2、土地是劳动对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自然资源(资源资产性)。作为纯粹自然资源的土地一旦被国家社会和个人占有而成为排他性的财产时,土地所有权就具有了经济和法制的意义,使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和特性功能。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区别和联系?区别:土地资源(landresource)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土地资产(landassetsorrealestateproperty)则是国家社会或个人占有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联系:土地资源是土地物质对人类社会需要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的,是土地称为资产的基础,作为不动产资产的土地资源就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法律的综合属性,土地作为商品和经济要素,具有自然、空间、生产要素、消费财贷、位置、财产和资本的多种含义。3、国土,又称领土,国土资源。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及其上面的领空,是自然综合体加上人工的产物。4、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自然、经济和人文、社会的综合特性的基本功能。二、土地的综合特性与功能土地的综合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原始性,面积总量的绝对有限性,不可搬动性,质量的差异性,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生态整体性、多宜性和多用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经济供给的稀缺性,用途和价格变动的滞缓性,合理利用的集约度,适度规模性,投资效益的积累性和扩散性,土地市场的特殊性,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价值的二元性3、土地的人文社会特性土地利用的社会性、社会经济位置的变动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三、土地的基本功能和用途1、作为“万物基础”的承载功能2、生育或生产功能3、可耕功能4、资源功能(仓储功能)5、其他功能和用途(生态功能、社会化与多元化、资产积蓄和增值功能、景观功能)第二节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的概念与内涵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人地关系的概念:人地关系泛指人与自然关系,其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人地关系的内涵:人与地(主要的,直接的)人与人(衍生的,间接的)三层含义:基本层次:人地比率中间层次: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人与资源综合层次: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土地问题的概念与内涵1、土地问题的概念:土地问题是指人地关系失调所产生的问题,是人地关系失调所出现的经济问题。2、土地问题的内涵:土地利用问题(主体)人与地的关系问题,如土地生产问题土地分配问题(从属)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如土地制度、土地社会问题3、土地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位置不可移动性:发展交通、土地稀缺、集约利用)土地制度(如我国的农地制度)土地利用方法(掠夺式经营、森林砍伐)人口持续增加4、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土地问题土地数量、质量与生态管理问题耕地保护与利用管理问题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问题土地市场建设问题土地不动产金融与税收问题土地法治建设与贯彻问题第三节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义1、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要素经济的应用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人地关系中与土地利用直接相关的生产力组织问题与土地分配相关的生产关系调节问题。2、研究对象:土地整体特性功能的经济意义和土地问题的经济方面,以及人地关系,而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第二章人地关系原理与土地的供给和需求人地关系原理是土地经济学研究的首要的基本原理。本章系统论述人地关系中土地和人口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内容涵盖人地关系理论和人口理论及土地的供给和需求理论,以及人口压力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分析。内容安排: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历史趋向;人口发展与人口可持续发展原理;土地的供给和需求;人口压力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本章要点: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内涵,以及人地关系理论演变历史;土地供给与需求的内涵;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分析方法第一节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历史趋向一、我国古代关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主要观点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人地和谐相处二、西方关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主要观点(1)孟德斯鸠等地理环境决定论--自然条件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人是地理环境的产物(2)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强调人口增殖对社会发展的抑制作用(3)马克思主义对人口经济关系的认识:1、提出“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并存)“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两个基础”(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