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黄山松》语文教案《黄山松》语文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山松》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黄山松》语文教案1教材简析《黄山松》是一写景的文章,描写了黄山风景区里的奇松,它们姿态独特,造型各异,闻名遐迩。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黄山松的特点。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心驰神往、浮想联翩。作者还从黄山松的形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中受到了深刻的启发。设计理念根据教材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黄山美景的情境,使学生如置身其中,让学生在良好、愉悦的状态中读、想、说、问、议,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目标1.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认识10个生字。教学重、难点了解黄山名松的特点,理解“黄山归来不看松”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生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切入课题学生汇报有关黄山的资料。“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构成了黄山特有的景观。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三”,去领略黄山松的美。(板书课题:黄山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自读情况。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抓住重点,理解感悟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黄山松有哪些特点,课文都介绍了黄山哪些名松?(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作者布局谋的方法。)2.再读课文,加深理解。(1)再读具体描写黄山松的段落,并画出描写黄山松特点的语句。(2)选择最恰当的一个词,来概括每一种松树的特点。例如:热情好客的“迎客松”;执著探寻的“探海松”等。(答案不唯一,只要合适就可以,启发学生谈出个性化理解。)(3)作者为什么说“黄山归来不看松”,你是怎样理解的?(引导学生从黄山松外在的美与内在的气节两方面来谈。)3.播放黄山美景的课件,供学生欣赏。4.有感情朗读全文。四、检查识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还不认识的字看看书中带有这个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记住读音。五、拓展延伸,增加积累1.收集描写松树的优美片段进行阅读,同学之间交流,并与《黄山松》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2.把本课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句子写在积累本上。板书设计黄?山?松迎客松探海松?美黄山归来不看松黑虎松连理松《黄山松》语文教案2教材分析:在当代诗歌中,张万舒的《黄山松》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佳作。吟读这首诗,我们首先被它那博大宏伟的场面和磅礴雄浑的气势所震撼所激荡。大自然在这里被充分人格化,诗人赋于这些自然界的事物以强悍的生命意识和飞动的色彩。教学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教学难点分析:1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2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教学时间:1课时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谁知道有关黄山松的资料?2、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3、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2、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合作学习: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四、合作探究: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五、回顾与反思: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作业设计:1、查找有关松树的诗句。2、把黄山松的精神讲给家长听。《黄山松》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⑵了解黄山松奇特的特点。⑶体会黄山归来不看松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交流美――品读欣赏美――背诵感受美――写作珍藏美――课后积累美”,来感受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使学生快乐读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教学重难点1、了解黄山松各名松的特点。2、体会黄山归来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