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2-新人教版必修1.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5.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2-新人教版必修1.ppt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2-新人教版必修1.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722—453年)。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公子重耳流亡前632年秦晋围郑形势图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无能为()也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A.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佚之狐言于郑伯曰。无能为也已。是寡人之过也。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侧面写烛之武)“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虽满腹牢骚但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大度,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再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第三段的重点在“说”: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动摇了秦、晋联盟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从两国关系进一步分析了晋国忘恩负义,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亡郑郑“不仁、不知、不武”结构事件二、善于分析利弊。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重点字词6.夫晋,何厌之有:1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晋军函陵,秦军范南驻军名—动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形---动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数---动既东封郑以…….为边界意动用法夜缒而出在夜里,连夜名词作状语与郑人盟结盟名—动唯君图之(计划,考虑)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9.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1.何厌之有?译:有什么满足呢?(宾语前置)2.以其无理于晋。(介词结构后置)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4.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5.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特殊句式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有的完全相同,如“畔”同“叛”,“竦”同“耸”;有的声母相同,如“亡”同“无”,;有的韵母相同,如“见”同“现”,“食”同“饲”。有的较特殊,叫形近通假,如“说”同“悦”,“被”同“披”。一词多义1.若如果连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你代词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像动词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2.知知道动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明智形容词失其所与,不知3.能才能名词今老矣,无能为也。能够动词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说1.陈说动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2.杂说名词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3.通“悦”秦伯说辞1.推脱动词不辞劳苦2.告别动词停数日,辞去。3.推辞动词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鄙1边远的地方名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边境名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浅陋鄙俗形容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微1细小形容词防微杜渐2.隐约地形容词微闻有鼠作作索索3.稍微副词见其发矢十总八九,但微颔之4.没有不副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之1.到动词辍耕之垄上2.他们代词子犯请击之3.的助词是寡人之过也4.结构助词无意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面山而居(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不译)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但是)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讨论:如何看待古人的劝谏艺术?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