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班主任素养提升心得体会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班主任素养提升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班主任素养提升心得体会1美美班级,美美前行——林慧珍老师《我和我的美美班级》听后感下午的课程是商丘市梁园区前进小学的林慧珍老师带来的。课前看到讲台上的这位老师好年轻啊,一介绍才知道也已经从教22年了,看样子是她的“美美班级”让她变得阳光漂亮!上课伊始,林老师请大家分享自己初当班主任的感受。真的,这个问题倒没有认真去想过,这时候回想起来,我最初的班主任工作是在乡里非常小的一个学校,当时只有5位老师,一个民办,四个村办,每人一个班级,担任所有课程和班主任。这对于初登讲台的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向老教师们请教,和学生能说到一起,玩到一起,建立起最初的班主任理念——能和学生关系贴近一些。之后的时间内,我领着他们讲优质课,中心校还在这一个小学校开了一次全乡教师现场课。分享完毕后,林老师还送给我一个精美的小书签,这是她们工作室的精心制作的一个小礼品。林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她的班级文化、班级活动、班级管理,虽有些我们也在做,但我们做得没有那么细致,那么纯粹,那么极致,也没有做到去总结,去提升,这也是以后要努力的方向!班主任素养提升心得体会2以核心素养为基,培育时代新人——听王红奎老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站在课程的高度教学》今天上午,是我们新乡市教研室的王红奎老师为我们授课。他是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中原名师,河南省名师,全国优质课特等奖第一名获得者,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他为我们带来《核心素养背景下站在课程的高度教学》的精彩讲座。他从党史资料入手,告诉我们教师要有政治素养、政策素养、专业素养和操作素养。他用具体的资料让我们明白作为教师肩负着学生的未来、国家的未来,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而这些立德树人的目标如何落实呢?就要落实到课程之中,起点要高,落点要小,落点要实,像沙子一样一粒一粒积累起来,深化在学生心中。有些课程我们认为不容易落实德育目标,王老师就以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为例子,具体指导落实的方法。比如英语上的《红绿蓝黄》,红可以从我们的国旗引出,这是烈士革命献血所染,自然就能激发爱国情感;黄从国旗上的五星,从家乡金色的麦浪引入,学生会为自己家乡是祖国的粮库而骄傲;蓝则从蓝天引入,蓝天保卫战的环保理念深入学生心中,而蓝色长空中我国自主研发的民航飞机、战斗机则给孩子注入了强国强军的理想;绿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入,进而拓展到我们新乡的南太行,我们也要保护家乡的青山绿水,则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感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所有的课程中,我们都可以做到紧抓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而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以后更应该注重素养,珍惜课程,敬畏工作,真正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来!班主任素养提升心得体会3近日,在xx名班主任工作室和47中集团校的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由教育时报副总编辑、xx省中小学班主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雷主任主讲的《优秀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与成长路径》专题讲座。这次讲座无疑是一次精神盛宴,为我在班主任工作的道路上点亮了前行的灯塔。一、春风化雨润心田,追寻教育之美在杨雷主任的讲座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美好与力量。他以“如何追求职业深层旨趣,做一位幸福班主任?”为切入口,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每一个教育者的心中,都有一把火,那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从60后到00后的班主任代表们,她们的身影在短视频中穿梭,虽然时代不同,但对教育的热爱却是如此相似。二、职业价值定位:寻找教育的深层旨趣特岗教师任明杰与留守儿童们共同制作美食的画面,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温度。而作家梁晓声对小学班主任的深情回忆,更让我明白了教育的价值。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塑造人。作为班主任,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管理,更是引导、激励和陪伴。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教育的深层旨趣,才能找到职业的幸福与价值。三、专业素养与成长路径:从合格到优秀杨雷主任对班主任核心素养的深入解析,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从基本素养到关键素养,再到高阶素养,每一步都是对自我能力的提升。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合格的班主任,更要是优秀的班主任,甚至是名班主任。这样的追求,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四、做“五项全能”的老班,树立优秀形象杨雷主任提出的“五项全能”老班形象,是对我们班主任的期待。作为学生喜爱、家长认可、学校信赖、社会满意的优秀班主任,我们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比如生活态度指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干预能力、班级建设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课题研究能力等等。这不仅仅是工作的需要,更是对学生、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五、追求“出圈”:让思想和智慧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