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做好我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思考.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对做好我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思考.doc

对做好我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思考.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对做好我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思考今年,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再次掀起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企业新一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热潮。天予巧取,时至速迎。我们必须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紧迫感,迅速行动起来,力争在激烈的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立于不败之地。把握政策,找准承接点今年七月,国家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发布了2007年第44号公告,扩大了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范围,但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差别对待,今年7月23日后,东部地区新设立的外贸企业,不予批准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业务,并采取措施,使东部地区企业开展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资金压力和财务成本大幅上升。十月,商务部和国家发展银行又下发了《关于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这两个文件,一手抓限制,一手抓发展,对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加以限制,对中西部则给予鼓励和扶持发展。从经济发展的梯度规律和沿海加工贸易发展所提供的示范效应来看,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西涌的潮水将势不可挡。据香港贸发局调查,目前有37.3%的珠三角香港企业已计划把全部或部分生产企业内迁。据统计,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我市是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较好,交通便捷,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如果承接措施到位,沿海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出台应对措施,积极部署承接工作。要吃透上情,深刻分析和把握国家政策。要全面了解转出地产业和企业情况,长三角等东部发达地区将向外转移什么产业、有哪些重点企业?要认真分析我市需要承接什么产业、能够承接哪些产业?研究怎样发挥好我市的比较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选好产业转移的承接点,并按照加工贸易类产业特点,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和模式,做好方方面面的对接工作。二、集中力量,打造承接平台产业集群化是全球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当前,市场竞争已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的竞争,相关企业在特定区域集聚,可以创造明显的规模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创新能力。为此,我们要强化产业集群观念,并从加工贸易企业特点出发,全力打造好承接平台。一是要全力建好工业园区。把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坚持各种要素向园区倾斜不动摇,在体制上进一步加强领导,扩大工业园区协调权限;在财力上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投入强度;在合力上进一步整合可控资源促工业园区发展。二是要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沿海转移的加工贸易产业是“大进大出”的产业,商务运输成本及运输时效将直接影响产业转移的流向。要大力发展我市运输、仓储、物流产业,近期要把物流企业的招商作为开放型经济的重点工作之一,尽快引进有实力的物流企业,组建一个大型物流中心。三是要努力改善通关条件。市外经贸、海关、商检等部门要在管理理念、监管模式、服务措施、口岸开放平台与东部地区相关部门主动对接,加强口岸协作,疏通货物进出口快速通道,提高通关效率。三、攻坚破难,打通承接瓶颈承接产业转移,要“引得进”,更要“落得下”、“能发展”,必须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及早谋划、及早动手,切实解决好影响产业转移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发展环境。一要解决好用地难问题。做到“提、盘、管”三管齐下,“提”即提高门槛。适当提高招商企业用地指标标准,防止项目用地“宽打宽算”;“盘”即盘活存量,大力开展“无地招商”。把招商引资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现有国有企业闲置厂房,激活闲置地;鼓励客商增资扩股,将资金投入到现有企业扩张、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上来;“管”即要加大用地批后监管力度,坚决杜绝“征而不用、圈而不建”。二要解决好用工难的问题。要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培育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用工保障;要着力抓好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中心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企业招工搭建良好的平台;要引导企业建立合理、规范的用工薪酬制度和员工社会保险体系,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要组织专人到我市周边的波阳、都昌等县农村,宣传到我市打工是“离家不离乡”、在家门口打工的好处,引导农民来我市打工。三要解决好产业配套难的问题。要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制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引导、规范同类或相关企业相对集中进园,并针对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克服产业“木桶短板”现象。四要解决好融资难的问题。要加快诚信建设,加强与市内各商业银行联系协调,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创新项目融资方式,加速培育资本市场,多形式拓宽融资渠道。五要解决好优化环境难问题。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营造具有竞争力的发展环境。要加快建立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