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解读孟岔模式.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理论文章解读孟岔模式.doc

理论文章解读孟岔模式.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孟岔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创建与启示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08-10-31黄土高原地区面积6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15,人口约1亿。由于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两大瓶颈的限制,使该区域成为我国生态最为脆弱和经济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统筹解决这两大瓶颈是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健康、经济发展的根本。建国以来,国家一直对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与开发非常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尤其是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区域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但由于退耕还林(草)工程主要是依赖于国家政策补贴来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民增收没有得到同步协调发展,一旦国家补贴停止,农民积极性和自觉性将难以保持,退耕还林(草)工程也将难以持续发展。如何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同步解决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该区域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陕西省榆林市北部风沙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南北经济发展极不平衡。2007年北部风沙区神木县财政收入高达47.57亿元,而南部丘陵沟壑区佳县仅为0.10亿元,二者相差475倍。在南部丘陵沟壑区充分利用有限降水资源,结合区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是实现榆林区域经济全面统筹、协调与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红枣是榆林市的传统特色果品,国家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山地红枣面积达到100万亩,已经成为南部丘陵沟壑区的重要产业。但是由于严重干旱缺水,生产效益不高,平均亩产仅为150公斤左右,只有其生产潜力的15%左右。基于上述背景,结合多年研究基础,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与“863”计划,以及陕西省和榆林市重大科技计划支持下,我们在陕西省榆林市南部丘陵沟壑区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结合区域特色红枣产业的发展创建了“孟岔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孟岔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1、生态型现代农业生态脆弱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是必须确保区域生态健康与环境安全,如何在保障区域生态健康的前提下,实现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生态脆弱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与重点。事实上,生态脆弱地区农业建设如果没有首先解决生态问题,则很难涉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只能走传统农业的发展道路,而且也不可能有较大的效益。即使有一定的效益也只是以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而换来的短期行为和低水平效益。因此,在生态脆弱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所谓生态型现代农业,则是指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不以生态为代价而获得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生产过程。这就要求农业的发展必须以产业为目标,其发展与实施的关键在于农业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建设的过程,是生态脆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生态脆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孟岔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红枣是当地的传统特色果品,也是急待发展的新兴产业,过去当地人们一直认为红枣只适宜于在黄河滩地发展。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要求大面积的坡耕地必须退耕实施生态建设,但没有效益的生态林很难持续发展,自然红枣就成为人们首选的经济林果,山地红枣就成为人们渴望发展的农业产业。而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但现有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形成的单户分散经营方式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困难。在这样一个水土流失与干旱缺水并存,生态极为脆弱的地区如何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就面临着二大问题:一是土地机制问题,二是科技问题。为解决上述二大难题,以米脂县孟岔村为试点,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分属70多户村民承担的3个山头400亩退耕还林土地全部转包给本村种植大户孟好海,集中连片栽植枣树,注册公司企业化经营,原土地承包户享受国家退耕还林(草)工程政策补贴。在国家、省、市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们以种植大户孟好海经营山地红枣为研究对象与技术示范平台,面向区域红枣产业,长期驻点工作,开展定位试验研究、技术创新与集成、技术示范与培训,构建生态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重点解决了以下科技问题:山地红枣矮化密植栽培技术:筛选出了适宜当地矮化密植栽培的梨枣、赞新1号枣、京昌1号枣、骏枣等4个红枣优势品种;总结提出了山地矮化密植栽培技术:栽植密度由传统的30-50株/亩提高到111株/亩,株高降低为2.0m以下,栽植第二年郁闭度达40%,第五年达75%以上,之后保持在80%左右;形成了陕西省地方标准“陕北山地枣树栽培技术规范”(DB6101/T448—2008)。该项技术解决了传统山地枣树密度低,郁闭度低,结果率低,采摘难度大,栽培技术不规范,经济效益差的问题,使红枣产量由原来的150公斤/亩,提高到300—400公斤/亩。山地红枣经济灌溉定额:确定出陕北山地红枣不同水文年灌水次数与灌水定额,为山地红枣高产节水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次灌水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