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第七单元教案第七组单元备课上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共由四篇课文和一篇作文及一个练习组成,本组主要反映了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大自然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组的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4、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5、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悟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和感受的写作方法来体会有水之乐。感受作者忆苦思甜的感情。三、重难点:1、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悟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和感受的写作方法来体会有水之乐。感受作者忆苦思甜的感情。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四、教具准备: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等。五、课时:总计13课时23、古诗两首2课时24.、望月2课时25、灰椋鸟3课时26、水2课时习作七2课时练习七2课时《节约用水》—综合性学习1课时2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荷花图等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5、介绍作者。二、初读指导。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2)指名画出停顿。(3)自读古诗,读正确。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四、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课堂交流。1、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2、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3、明诗意:(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3)理解全诗。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4、悟诗情:(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你会怎么诵读?(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5、有感情地背诵诗句。6、小结。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动态多:翻、遮、跳、入、吹五、看图说意,加深感悟。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六、拓展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板书设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看插图)3、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二、自主学习古诗。1、自读古诗,读正确。指名读古诗。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2、补充:(1)前两句意思是: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了,风光和平时大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