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四次作业辅导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狂人日记》的划时代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狂人日记》并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1917年6月,女作家陈衡哲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记实小说”《一日》,不仅用白话,而且完全打破了旧小说的格式,写的是美国女子大学学生一天的琐事。在《狂人日记》之前,诗歌、散文也出现了用白话写作的作品。但《狂人日记》以足够的思想艺术分量,深刻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并且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狂人日记》的思想价值或划时代意义体现在对封建礼教本质的深刻揭示上。鲁迅写作《狂人日记》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品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并没有具体地描写封建家族和礼教对人的迫害,而是通过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用主人公狂乱的思维、错乱的语言和迷乱的眼光,来揭示、点破旧礼教的实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邪邪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段话显然不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狂言乱语,而是对封建礼教实质的深刻揭示。同时,作品还通过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存在着互吃的关系,来揭示封建家族和礼教的极端虚伪性。作品以这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彻底批判的勇气,不仅使作品成为五四新文学彻底反封建的宣言,而且真正显示了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成为五四反封建文学的总“序言”。其次,《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的成熟。《狂人日记》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13则不标明年月的日记、按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作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尤其富有创造性的是,《狂人日记》在采用白话文体时,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体的“小序”,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两重叙述,两重视点。白话语言载体里表现的是一个“狂人”的非正常的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主人公最后成了一个候补官员。这样,小说文本就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综上所述,正因为《狂人日记》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足以代表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足以标志中国现代新小说的成熟,才使它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第二次作业参考答案四、简答题周朴园与侍萍之间有无真正的爱情?请举出作品中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有无真正的爱情?这曾经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争论双方都有道理。说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主要论据是周朴园的感情自始至终都是虚伪的,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出于虚伪的、自私的目的,当侍萍的出现威胁着他的家庭和利益时,他的怀念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在这时,我主要说明一下另一种意见,周朴园与侍萍之间是有真正的爱情的。同学们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我的意见仅供参考。我们首先应该肯定,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他之所以怀念侍萍,是一种情感的补偿,也是由于他人生路上有许多的歉疚和不如意。年轻时代的周朴园也曾追求过新思潮,他的身上并不缺乏现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影响。根据剧本的情节,当年周朴园曾同侍萍公开同居三年,生育了两个儿子,这在封建大家庭里无疑是离经叛道的行为。他本来可以成为新旧交替时期的一代新人,可惜他最终没有跨出那一道门槛,抛弃侍萍时又回到了本阶级的阵营,与传统的封建力量达成了和解。这其中当然不排除周朴园个人品质和性格方面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根据剧本的情节线索推想,也可能是环境的恶势力太强大,周朴园虽然为爱情作过一番挣扎,但最终投降了背叛了爱情。剧本中,侍萍向周朴园诉说自己当年被迫离开周家时,不用“你”而说“你们”“你们老太太”,暗示读者背叛侍萍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于周朴园,而是他那个代表着封建传统规范的母亲。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周朴园本人也是封建家庭伦理的受害者。另外,周朴园背离侍萍之后,感情生活似乎已经死灭了,他对蘩漪的问候只是一种义务式的关心,而不是夫妻真情。不仅如此,周朴园在情欲上也自虐,对自己近乎残酷。四凤说,周朴园经常念经吃素,“一身讨厌女人家的”。周朴园为什么要如此禁锢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而惟独对那个已经“死去”的侍萍念念不忘?他的这种怀念、内疚、忏悔在作品中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表现出来。如爱穿那件侍萍绣过花的衬衣,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过生日,无论家搬到哪里都要带上侍萍用过的家具,等等。有人说这一切都是周朴园做给人看的,是虚伪的表现。但数十年如一日,真是虚伪能解释的吗?何况他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