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生命腳本的初稿在生命早期的原生家庭中即已形成。2.父母是影響子女生命腳本內容最早且最關鍵的人物。3.早期的親子互動經驗是個人的自我概念、對他人的心理意象、情緒發展與親密關係發展的基礎。4.個體在生命早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關係經驗會被個體內化,成為個人內在的人我關係型態,而這樣的關係型態常會在日後的人際關係中重現。需求滿足愉快好生之本能攻擊本能需求不滿足痛苦不好客體關係理論重要建構3.個人生命腳本型態(圖示3)(p.10)源自Bowlby的內在心理運作模式概念(internalworkingmodel),參考Bartholomew(1990)和Bartholomew&Horowitz(1991)的「兩向度四類型模式」(圖示2)(p.9)Brennan,Clark,&Shaver(1998)的兩種依附取向(orientation)(anxietyvs.avoidance)正向他人知覺個人的生命腳本型態生命腳本與人際問題類型4.個人生命腳本的作用:(配合投射認同心理機制運作)-預測、誘導與驗證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型態的依據(早期客體關係型態的驗證)(圖示)(p.14)5.生命腳本的代間影響循環歷程(代間傳遞與生命複製)(圖示)(p.15)6.內在客體關係型態(生命腳本)運作的心理機制ORT學者觀點在臨床上的運用梅蘭妮‧克萊恩MlanieKlein(1882-1960)客體關係理論之母投射認同在臨床上的意義與運用如果好的客體關係不存在,投射-內射的循環將止於強迫性的認同投射出去的壞客體position(心理狀態對於個案問題解析的啟示妄想-分裂與憂鬱的心理狀態純關係取向的觀點rejectingobj.excitingobj.idealizedobj.rejectedobj.rejectingobj.學者的重要建構介紹強調親職環境對自我形成的重要性,認為夠好的照顧環境,將有助於嬰兒的成長與成熟。環境中的決定性影響因素即為母親的照顧。Winnicott用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mother)來描述供給嬰兒在生命早期有充分照顧親職功能的勝任照顧者。引用拉崗的觀點(1971),認為孩子使用鏡子做為自我發展中的一個關鍵點,母親的角色功能亦如自體的一面鏡子,將母親所見的嬰兒的狀態回應給嬰兒;這是相互回應的過程。夠好的母親在臨床上的意義真我(自發性的存在)沒有壓抑的,可以表達真正需求的,從外在環境可以得到回應的。對現實環境認知較佳、思想行為自然率真、獨立自主、不介意表現內心兒童的一面。假我壓抑的,表達需求時不能得到大人的回應,轉而順從大人的需求。不真實、疏離感、有條件的愛人、總是想做正確或操控的事。換言之,假我即是在個體早期的發展階段中,母嬰的照顧關係無法適配嬰兒所需的幻想需求,當嬰兒表達意志被重複地誤解,母親的意志便替代他本身的意志。假我會持續回應環境的要求,也建立一個虛假的關係,假我在關係中呈現的是一種不真實、無用、無能的感覺。(內心小小孩)臨床意義與運用:親子關係或夫妻關係衝突的可能病理之一MargaretS.Mahler心理誕生發展觀在臨床的意義與運用心理誕生的四個階段正常自閉期正常共生期(特殊需求:勝任的照顧者以滿足全能感的幻想)分離-個體化(特殊需求:依賴vs.獨立自主)情緒上的客體恆常與個體性生命第三年開始,沒有清楚終點。客體恆常性(有生命的客體)(與皮亞傑的客體恆存性(18-20mons.無生命客體)不同。HeinzKohut:健康的自體Selfobject(貴人是也)鏡映(mirroring)transmutingInternalization(蛻變內化,心靈淨化)自體成長是順著這三類的路徑去發展的:早期發展時需要客體的回應,像是嬰兒的動作需要父母的了解、肯定、讚賞。經歷適當的挫折統合的自體將投射的壞客體經驗加以淨化後回應給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