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画杨桃教学设计画杨桃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画杨桃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画杨桃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画杨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1课。本课教育学生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爸爸和老师的话所蕴含的道理。看问题、做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预习和初读课文,基本能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即爸爸和老师的话),再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情景观看,在读中理解本文所蕴含的道理就比较容易。本班学生有不少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而且各小组长组织能力较强,能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利用实物(木瓜)进行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等有效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部分词语含义,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3.朗读课文,背诵爸爸和老师说的话,理解其含义。教学重点难点: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教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教学准备:木瓜的实物、杨桃模型与挂图、大屏幕ppt课件课前预习: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当你们看到11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特地从超市里买了一个木瓜,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孩子画画特别好,下面就找几个同学来口头“说画”,也可以用手大体画一下所看到的木瓜的样子。1.出示木瓜的实物(把木瓜横着放),分三个方向找学生“说画”。小明(左侧代表,木瓜小头朝向):圆圆的,中间一个圆点。(该学生看到的是木瓜的把那一端)小亮(中间代表,木瓜正面)椭圆形,左端头大右端头小。小红(右侧代表,木瓜大头朝向)圆圆的,中间一个就和五角星差不多的东西。(该生看到的是木瓜顶)2.老师提出问题:都是这个木瓜,他们所“说的画”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引导学生:因为他们所在的观察位置不一样)3、教师分别找几个不太相信的同学,让他们到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木瓜的形状,进行验证。4、得出结论:同一个事物,观察者所在的位置不一样,他们所描绘的就不一样。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1.听电子书包中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2.注意仔细听“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3.自由读课文。4.小组合作探究: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一次图画课上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5.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1)找生领读生字生词(2)开火车读(3)运用“一看二读三动脑,四我们来把炸弹找”的方法记忆生字。(4)动手写字,强调写字姿势及写字格式。5、关联词造句:“不像……而像……”、“不要……要……”(学生交流)四、小结:1、学生小结:通过初学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找学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