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5《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上课课件 新人教版.pptx
上传人:葫芦****io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X 页数:31 大小:18.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5《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上课课件 新人教版.pptx

202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上课课件新人教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入侵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篇评论,谨记这段屈辱的岁月。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必备知识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国家公祭日的意义。2.把握述评中史料的特点,感受严谨、缜密的论述语言。3.培养正视历史、热爱和平的情感。“钟声”,“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警世钟声”的寓意。《人民日报》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类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这一天,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震撼人心的评论。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遇难人数超过30万。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方式。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评述等都属于新闻评论。国殇()铭文()悼念()篡改()警惕()呓语()缅怀()矢志()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课文中指死难的军民。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认真阅读课文,捕捉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第三部分(6)这则评论是针对什么新闻事件而写的?1.说说文章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的作用。2.第1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第1段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1.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文章第2-3段所写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3.分析第3段中“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一句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了日本右翼分子不能正视历史,从而阐明日本右翼分子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性。进一步论述全世界人民不会忘记历史,日本右翼分子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的高度警惕。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2)事实清楚,准确性强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运用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任人欺凌与宰割的旧中国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人民重新站起来了,中国科技已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的祖国已经腾飞,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青少年应珍惜当下幸福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篇新闻评论围绕“国家公祭日”这一新闻事件,紧扣“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观点,引述大量新闻事实,介绍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否认、扭曲历史的事实,态度鲜明地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表明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的态度。为正义事业献身为什么叫“牺牲”现在我们往往用“牺牲”来表示为正义事业而舍弃自身利益或献身,其实“牺牲”在古代指的是用于祭祀的牲畜。最常用来祭祀的牲畜有牛、羊、猪等。在古代,“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所以古人对宗庙祭祀非常重视,不但制定了严格、复杂的礼制规仪,对于祭品也有着严格的规定:用于祭祀的牲畜必须是纯色,而且必须是完整的。只有纯色、完整的牲畜,才能叫作“牺牲”。如《曹刿论战》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后来,“牺牲”的含义逐渐宽泛,也用来泛指用其他动物所作的祭品。正是由于“牺牲”最初是指用作祭祀的祭品,而这些祭品是在舍弃自己生命为大家祈福,故“牺牲”一词后来也就逐渐有了自我奉献的意思,用来指为正义事业献身。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