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兼容模式].pdf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63 大小:2.8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8章 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兼容模式].pdf

第8章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兼容模式].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八章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热工自动控制系统》2014/4/211第八章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818.1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828.2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特性分析8.3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2014/4/212§8.1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2014/4/213反馈控制的“两段时间”DGdY0YGcKzGpH☆第时间第一段时间:干扰产生被控量变化☆第二段时间:被控量变化执行器动作2014/4/214反馈控制的特点1.反馈控制是一种具有很强鲁棒性的控制策略.•过程的性质决定了控制的效果•调整参数(,TI,TD)均是过程动态特性的函数2.反馈控制本质上是一种误差驱动的控制系统•控制策略是根据可测误差来产生控制作用•没有动态误差的控制不是反馈控制3.反馈控制是一种闭环控制4.反馈控制的原则是尝试法,无需数学模型•控制器不能事先计算出准确的控制输出•是一种初级的控制算法2014/4/215/35前馈控制(Feed-ForwardControl)完全补偿条件Gsd()Gff()s=Ksz()Y(s)[G(s)K(s)-G(s)]G(s)D(s)ffzdp=02014/4/216前馈控制的特点干扰一旦出现,调节器直接根据检测到的干扰的大小和方向按一定规律进行控制。显然,干扰发生后,被控制量发生变化干扰发生后,被控制量发生变化前,控制作用就产生了,节省了反馈控制的“两段时间”,控制作用及时。2014/4/217特点比较:前馈基于干扰控制,反馈基于偏差控制抑制干扰,前馈控制比反馈控制及时有效前馈控制属于开环控制系统,反馈控制是闭环控制系统前馈控制使用的是与实施对象特性而定的专用控制器,反馈控制采用通用PID控制器一种前馈控制只能克服一种干扰,反馈控制只用一个控制器就可克服多个干扰2014/4/218前馈控制的局限性前馈控制属于开环控制,抗干扰能力差;工业对象扰动多,无法一一设计前馈控制器;控制通道迟延过大时无法实现完全补偿;扰动作用很难精确测量。完全补偿条件往往无法得到满足!2014/4/219前馈控制的应用场合系统中存在着可测但不可控的变化幅度大,且频繁的干扰,这些干扰对被控参数影响显著,单用反馈控制达不到质量要求时。当控制系统的控制通道滞后时间较长,由于反馈控制不及时影响控制质量时,可采用前馈或前馈-反馈控制系统。2014/4/2110思考题88--11:1.若前馈控制系统的结构为:想要完全消除扰动影响,前馈控制器应如何选取?前提是什么?2014/4/2111§8.2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特性分析2014/4/2112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要保证控制系统的控制品质、抗干扰能力,有必要把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结合起来,通过优势互补,提高控制系统的整体性能。2014/4/2113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的特点1.引入反馈控制后,前馈控制的补偿条件不变Gsd()Gsff()=Ksz()2014/4/2114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的特点2.前馈控制器的形式与前馈作用的位置有关'Gsd()Gsff()=GKGc()sKz()s2014/4/2115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的特点3.引入前馈控制后,系统的稳定性不受影响()s=1+Gcp()sKz()sG()sHs()2014/4/2116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的应用原则1.若被控对象的惯性和迟延较大,仅采用反馈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时,有必要引入前馈作用;2.如果扰动作用可以测量且经常变化,引入前馈作用能很好地提高系统的控制品质。2014/4/2117思考题88--22:1.为什么说前馈作用的加入对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影响?2014/4/2118§8.3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2014/4/2119给水控制的任务1.维持汽包水位过高:蒸汽带水管壁和叶片结垢汽机叶片损坏过低:爆管干锅2.保持给水量稳定给水量的剧烈波动对省煤器和给水管道不利。2014/4/21201.给水流量W扰动下的水位变化特性H()sTWs()s1Tss(1Ts)其中:ε为飞升速度非沸腾式省煤器沸腾式省煤器T2Hs()esWs()sT2=30~100sT1T1=100~200s2014/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