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韶山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0~2020年)韶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的家乡,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的丘陵区,在北纬27°51’40"~28°1’53",东经112°23’52"~112°38’13"之间,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总的地貌轮廓是以韶峰山脉和韶河、石狮江两水为骨架,构成西部隆起,往东及东南倾斜的地势,总面积210.11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辖3镇4乡,61个村10个居委会,人口10万,韶山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雨水集中,常有洪涝,雨热同季、春温多变,低温冷害,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年平均气温16.7℃,最冷月平均气温4.6℃,最热月平均气温28.6℃,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0.8℃,极端最低气温-12.1℃。雨量充沛,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1381.1mm,日照1610.9小时,年平均蒸发量为1284.1mm,年雷暴日数46.2天。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高温、低温冷害、大风、寒潮、雷暴、冰雹和冰冻。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以及生物病虫害、森林火灾等气象次生灾害也较为严重。据统计,气象灾害占我市自然灾害的85%以上,对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建设、农业生产、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旅游安全等有严重的影响。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2%。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增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总则(一)规划的目的和意义。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是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和非工程性设施建设及城乡规划、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全社会防灾减灾的科学指南。为了进一步强化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推进我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强气象灾害的科学预测和预防,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根据《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意见,编制《韶山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对实现韶山“两个率先”和全面建设“两型韶山”具有深远意义。(二)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和《湖南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编制《韶山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三)适用范围与期限。规划适用范围:本《规划》是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适用于韶山市区域内。规划期限:规划期为2010—2020年。(四)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以防御突发性气象灾害为重点,着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气象部门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以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基层组织、各企事业单位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五)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气象灾害防御中,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放在首位,完善紧急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2.坚持预防为主原则。气象灾害防御立足于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工作,集中有限资金,加强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着重减轻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并探索减轻气象次生灾害的有效途径,从而实行配套综合治理,发挥各种防灾减灾工程的整体效益。3.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气象灾害防御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的防御措施,按轻重缓急推进区域防御,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集中资金,合理配置各种减灾资源,减灾与兴利并举,优先安排气象灾害防御基础性工程,加强重大气象灾害易发区的综合治理,做到近期与长期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4.坚持依法科学防灾原则。气象灾害的防御要遵循国家和浙江省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划,并依托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防灾减灾的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减灾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工程建设应当科学合理避灾,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标准应当进行科学的论证,防灾救灾方案和措施应当科学有效。(六)目标与任务。1.目标。(1)总体目标。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软硬结合、以防为主和政府领导、部门协作、配合有力、保障到位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到202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减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