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武陵春》教学设计《武陵春》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武陵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武陵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锻炼学生诗词诵读的能力。2、引导学生用反复诵读、品析字词、对比、联想、想像等方法赏析诗词。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感情诵读,品词赏句,理解词人内心世界。【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今天和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想用中国传统的方式送给大家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大家猜这幅对联中“女儿花”指的是谁?李清照(学生回答)。对,她就是人们喜欢的,被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课件出示图片)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她以超群的才华凭借存世的70多篇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她为“乱世中的美神”,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李清照的名字来命名了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这是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来命名天体,这极大的荣耀,也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旷世才女,学习她的一首词《武陵春》。(请同学板书课题并评价)二、朗读诗词感知形象1、学习诗歌,诵读使我们的必经之路,老师首先把这首诗歌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重音、感情色彩。2、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读优美的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下面先请学生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注意轻重缓急,高低升降,读出情感。)3、老师从大家的表情上看到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那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请你带着你的感受先来读),请学生评价,追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感情,用词中的哪一个词语来表达?引导学生抓词眼“愁”(板书)4、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再来练读,选择一种方式来展示。学生小组互读,并展示,师生评价。(明确词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哀愁的老妇人的形象)三、品词赏句体会情感过渡:下面请学生们齐读一遍诗词(课件出示品词赏句体会情感)尽量读出词人满腹的愁思。大家通过反复的诵读,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词人的满心愁思,老师不禁对这位满腹忧愁的词人有此一问?1、一问清照,你因何而愁?结合词句“物是人非事事休”,理解词人哀愁的原因?(学生发言,师生交流,结合背景重点理解“人非”,穿插背景资料,理解词人过去的美好生活消失之后的愁苦之情,抓“倦梳头”、“泪先流”两个动作进一步体会词人情感。)2、二问清照,你见何生愁?结合词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理解词人见何景而生愁?(引导抓住“风”“尘土”“落花”等意象描述词句所描绘的景象。结合结合词人早期作品《如梦令》对比理解,景物依旧,看景之人心情全非的愁苦之情)4、女生齐读上阙,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5、三问清照,你如何排愁?结合词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理解词人准备如何排解满腹愁思。(引导抓住“闻说”、“也拟”、“泛轻舟”体会词人欣喜的心理)6、四问清照,你为何不去解愁?结合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理解词人为何不去解愁情?(理解李清照化无形的“愁”为有形的物,语意新奇、想象奇特,引导学生结合古人写“愁”佳句,对比品味该句的妙处。)7、男生诵读下阕,请男生齐读下阙,要读出感情的起伏和愁的分量。8、全体深情诵读这首词。五、联读欣赏清照其他词作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代表作品(课件出示)。六、分享感受1、学了《武陵春》,了解了李清照你想说些什么,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受。2、师生深情诵读《永远的李清照》。七、课堂小结学法小结(知人论世、反复诵读、品析字句、联想,想象、对比……)多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传承传统文化八、板书设计:《武陵春》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二、教学新课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2、合作探究:⑴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⑵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⑶“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⑷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学生合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