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个人简介福田繁雄的设计作品在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地广为展出,荣获多种褒奖,其中包括华沙国际招贴画双年展金奖、第九届日本艺术节奖、21届奥运会国际纪念币设计竞赛一等奖、美国国际招贴画展览奖等。多次获国际性大奖,包括:1972年华沙国际海报展金奖;1976年教育部新人艺术促进奖;1985年莫斯科国际海报展金奖;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报展大奖;1995年赫尔辛基国际海报展大奖等。2005年台湾国际海报设计大奖一:异质同构下图是其著名的作品《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海报系列(1985年-2001年)。在这一系列作品中,福田以贝多芬头像作为基本形态,对人物的发部进行元素的置换。从一定距离观察这些作品,可以辨识出海报中的人物形象。但当我们仔细观察人物的发部时,它又是由不同的图形元素组成。在这里,音符、鸟、马等并不相关的图形元素,都被福田运用到他的这一系列海报中,这些元素丰富了同一主题海报的内涵,同时充满趣味性,更体现出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又如,福田繁雄《F》海报系列,主画面为福田名字的首字母"F",对该字母进行变化。该系列又不同于"贝多芬"系列中以发部轮廓为基本形态,在其轮廓内部根据主题内容进行图形元素的置换,而是以"F"为基本型,作者对其以往在众多平面作品中惯用的图形符号或表现方式进行的重现。如矛盾空间、图底反转等错视原理和手法的运用,坐着的女孩和奔跑着的动物形象的运用等。使其作品打上福田的符号,成为其异质同构中的又一代表性作品男士领带的两端变成男女双腿在交缠,使原本枯燥的系领带过程加入了鲜活的元素,同时充满趣味性,更体现出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二:图底关系图底关系,有时也被称为正负形、反转现象或视觉双关原理。即"图"与"底"发生反转并彼此融合成一个整体,进而产生双重的意象,同时也赋予整个画面无限扩展的空间感。例如,在1975年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宣传海报中,福田就开始利用"图"、"底"间的互生互存的关系来探究错视原理。作品巧妙利用黑白、正负形成男女的腿,上下重复并置,黑色"底"上白色的女性的腿与白色"底"上黑色男性的腿,虚实互补,互生互存,创造出简洁而有趣的效果,其手法为"正倒位图底反转"。作品中的男女腿的元素,也成为福田海报中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他在图底关系的运用方面,福田不断的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例如,1984年《UCC咖啡馆》海报,他以搅拌咖啡的杯中漩涡正负纹理交错,造型成众多拿着咖啡杯子的手,并呈螺旋状重复并置,突出咖啡这一主题图形又不失幽默情趣。我们称这种将主题图形分置并列呈现出相互回转展开的动态意味的手法,为"放射状图底反转"。又如1986年福田繁雄作品展海报,他将女人躯体的轮廓从中部横向分割,并且被分割的图形做重复的平移式交错重组,造成图底交叉汇合的错视,我们可称之为影像的"水平交错式图底反转"。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能使人产生新、奇的联想,给人以人性化、哲理性和出人意料的视觉体验。这些都充分显示了这位国际平面设计大师对图形语言驾御的游刃有余。福田的设计理念及其设计作品所取得的成就,为平面设计后来的探寻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和无限的创造启迪。福田繁雄既深谙日本传统,又掌握现代感知心理学。他的作品紧扣主题、富于幻想、令人着迷,同时又极其简洁,具有一种嬉戏般的幽默感,并善于用视幻觉来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三:矛盾空间矛盾空间的运用矛盾空间通常是利用人们视点的转换和交替,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立体形态,但在三维形态中又显现出模棱两可的视觉效果,从而造成空间的混乱,产生了介于两种状态之间的空间状态。福田对矛盾空间手法的掌握和运用,是其在错视原理上的又一成就。他运用错视原理,将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产生错综复杂的结合,使构思与表现达到完美契合,创造出神秘而不可思议的视觉世界,使观者在趣味中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如1987年在《福田繁雄招贴展》的招贴设计中,福田将静止坐在台前的人的四个不同视角的状态,表现于同一画面,用单纯的线、面造成空间的穿插,大面积的黄色与人物黑色剪影对比,使整个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这种空间意识的模糊,在视觉表现上具有多重意义的特性。又如,1999年福田为日本松屋百货集团创业130周年的庆祝活动设计的海报,在同一画面中呈现两个视角不同的人形,一个是仰视的角度,一个俯视的角度,由此产生了视觉的悖论,从而带来视觉趣味。通过层层的相同动作的人,相同的画面给人一种延伸的感觉。大面积的红色与人物黑色剪影对比,使整个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福田一贯运用视觉矛盾的平面空间,或反常理的物象组合,以超现实的意像表达创意,引人玩味。他醉心于错视的魔法,以一颗赤子之心玩着多姿多彩的视觉游戏,有时候,他更玩到名家名画的身上。早在70年代,他以名作“蒙娜丽沙”为对象,运用黑房技术,再创作了50个“永远的微笑”;在1984年的海报展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