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卷(样卷).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卷(样卷).doc

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卷(样卷).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保留版权高一历史期末试卷答案(2007/1)第页(共NUMPAGES3页)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保留版权高一历史期末试卷答案(2007/1)第页(共NUMPAGES3页)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保留版权高一历史期末试卷答案(2007/1)第页(共NUMPAGES3页)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卷(样卷)答案要点和评分说明一、选择题(共40分,其中第1—20题每题1分,第21—30题每题2分)1A6D11D16C21D26B2C7D12B17C22C27A3B8C13B18C23B28B4C9B14D19C24C29A5A10A15B20B25B30D二、简释与问答题(共40分)31.(共10分,每小题2分)(1)A(2)E(3)F(4)B(5)C32.(共8分)(1)图A是封建等级制,图B是等级君主制。(2分)判断的理由:左图中国王居于最上层,其下依次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骑士位于底层,封建主阶层层层分封,体现了西欧封建等级制的特点;而右图反映的是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符合等级君主制的特征。(大意正确即可,2分)(2)政治上,进入12世纪以后,国王为改变封建割据的局面,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而等级代表会议作为新的权力机构适应了加强王权的需要。(大意正确即可,2分)经济上,随着12世纪以后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力量不断壮大,市民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市民作为一个阶层在等级代表会议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大意正确即可,2分)33.(共9分)(1)周公创立了礼乐文明;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明的基础;周公辅佐武王统一天下;没有儒家文明,就没有中华文明后来的辉煌;周公和孔子对于中华文明的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每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任答四点即可得4分)(2)态度:对周公创立礼乐文明和政治业绩充满了赞美和景仰之情。(1分)判断理由:因为作者列举了大量周公的重要功绩,并冠之以“伟大事业”、文明昌盛的“代表人物”等赞誉之词,同时也强调孔子非常崇敬周公。(大意正确即可,2分)(3)价值标准: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只要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因为这样的人越多,文明就越昌盛。(大意正确即可,2分)34.(共13分)(1)通过改革方式,学习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或军事技术,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通过战争方式,如秦北击匈奴等;通过和亲方式,如西汉的昭君出塞等。(6分,言之有理均可得分)(2)不同意。(1分)因为民族融合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历史上既有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也有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如胡服骑射和孝文帝改革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的典型事例。(2分,其它事例只要符合题意亦可,但必须是两个交互的例子)(3)此题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均有得分。如回答:改革方式。(1分)原因:因为改革的方式相对平和平等,相对可避免流血冲突和带有屈辱性的不平等条款;改革的目标是学习其他民族先进的制度和技术,同时又因民族融合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2分)也可回答:和亲方式。(1分)原因:和平的方式总是优于战争的方式,民族融合应该建立在和平和建设的环境下才更有价值;作为历史学家的翦伯赞对和亲方式也是持肯定态度的。(2分)注意,如能指出后人对民族融合方式的“赞赏”是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阶级地位密切相关的,人们会因不同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和阶级地位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认识。(1分)三、材料分析论证题(共20分)35.(共20分)(1)材料一:秦朝没有实行先王的治国之道,钳制思想愚弄百姓;材料二:秦朝没有实行儒家的礼治,没有对百姓加强礼仪廉耻的教育;材料三:原六国的民众不满秦朝的统治;材料四:秦朝的刑法过于严苛,施行暴政。(每点各1分,大意正确即可,共4分)(2)本题评分按以下5个等级:第一等级:所陈述的观点与所给材料没有内在联系,或者单纯抄写材料,没有提出观点。(0分)第二等级:能比较完整地归纳秦朝灭亡的原因,但没有阐明这些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1-6分)第三等级:能比较完整地归纳秦朝灭亡的原因,并且能阐明这些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7-10分)第四等级:能精炼准确地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并且能清晰地阐明这些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得出较为完整的认识。(11-14分)第五等级:在第四等级的基础上,还能认识到现有的观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材料的发现,观点也会有所改变。(15-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