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1测评试卷.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中历史选修1测评试卷.doc

高中历史选修1测评试卷.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历史选修1测评试卷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公元前7世纪,雅典农民埃斯庇罗斯不可能()A.参加公民大会B.因欠债沦为奴隶C.入选长老会议D.参加反抗贵族的暴动2.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3.梭伦说:“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文中的“他们”是指()A.贵族B.平民C.外邦人D.奴隶4、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轻视教化,B、鼓吹轻罪重罚B、连坐法的推行,C、加重了人民的痛苦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5、“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6.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旺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7.《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8.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9.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10.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了科举制度的思想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11.王安石改革措施中,对民众有一定缺陷的措施是()①方田均税法②青苗法③募役法④均输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2.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倾,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A农田水利法B青苗法C方田均税法D募易法13.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A.教权高于王权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14.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15.“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谴责。这样做就是亵读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B.加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16.19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工业革命发展迅速,纺织工业对棉花等原料的需求猛增,阿里抓住这一时机,组织力量培植优质的长绒棉。这充分说明穆罕默德·阿里()A.能抓住机遇,根据国情进行改革B.能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发展生产C.能发展经济作物,提高农业效益D.能发展经济作物,加强对外贸易17.19世纪40年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