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临床表现疟疾临床上以间歇热、发作期与潜隐期交替、继发贫血和肝脾肿大为特点。疟疾发作的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寒战、发热和出汗3个连续阶段。人体疟疾典型的临床发作大体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作期(发冷、发热、出汗)和间歇期四期。潜伏期:间日疟的潜伏期可有短长差别,短者为11-25天,长者为6-9个月,有报告超过1年者;恶性疟的潜伏期为11-16天。前驱期:患者有疲乏、头疼、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此期镜检多为阴性。发作期:典型的疟疾发作为先冷、再热、后汗。发冷:患者始感四肢和背部发冷,继而周身寒颤,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同时伴头痛、关节酸痛,恶心和呕吐。此时体温开始迅速上升。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发热:患者脸色潮红,周身燥热,结膜充血,口渴,头痛加剧,体温高者可超过40℃。五岁以下的患儿甚至出现谵妄、惊厥等症。此阶段持续2-4小时。所见的原虫以小滋养体为主。出汗:可微汗至大汗淋漓。在此期内体温迅速恢复正常,上述各种症状逐渐消失。多次发作后可见脾大。间歇期:系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时间长短取决于虫种和免疫力。镜检所见原虫间日疟以大滋养体为主,恶性疟可能在此期查不到疟原虫或查到个别环状体。间日疟临床表现特点:间日疟潜伏期一般为11-25天,多有前驱期。复发时常无前驱期。临床急性发作以体温超过38℃为准,隔日定时发作者约占半数。发热始于中午前后和晚上9点以前,偶见于深夜。初发病例决大多数每日发作一次,发热时间长,与恶性疟相似。初发时可因感染两批以上虫株先后发育成熟,发热可不规则。尔后虫株仅以一批为主,故2-3日后呈典型隔日发作。开始症状较轻,热度较低,随后日益加重。经多次发作,随着免疫力的产生,症状又由重转轻,不治而“愈”。间日疟预后良好。恶性疟临床表现特点:潜伏期11-16天.多突然发病,无寒战,仅有畏寒感。高热者多见,常伴有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贫血等;热型复杂。出汗期不明显。间歇期极短,(由于在裂殖体热外还可有滋聚热,故在48小时内可有二次发热)体温曲线呈“M”型。疟疾的并发症其他类型疟疾1.脑型疟是指在排除其他可能原因后,具有高死亡率的疟疾昏迷综合症。常见于恶性疟,以幼童及无免疫力的患者为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常有昏迷、惊厥、去皮层僵直等,病情复杂、危重,预后凶险,治疗不当常致患者死亡。2.先天性疟疾3.输血后疟疾4.孕妇疟疾5.婴幼儿疟疾6.机场疟疾二、疟疾的诊断疟疾诊断包括:1、临床病例诊断2、实验室诊断依据WHO的标准,实验室诊断是疟疾病例确诊的基础。(一)、诊断原则(二)诊断标准(三)临床诊断要点:多数病例在发热前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寒战或畏寒。体温短时迅速上升,持续数小时后很快下降,然后有不同程度的出汗。发作有定时性,发热与无热期交迭出现且有规律。间歇期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发病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间发作者较少。临床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经多次发作后,又渐次减轻,有“自愈”的趋势。有溶血性贫血症状,其程度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脾肿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肿大。(四)、鉴别诊断2.伤寒:在部分恶性疟患者中,脉象相对缓慢,与热型不成比例,易与伤寒混淆。惟伤寒热型常呈稽留热,血清肥达氏反应阳性,且抗体滴度渐次增高,且血涂片镜检疟原虫阴性。3.登革热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有畏寒,但少有寒颤,热型呈双峰型,常伴有剧烈头痛及骨、关节、肌肉疼痛尤以大关节如腰、髋膝等处为著。由于其发病季节和流行地区与疟疾交叉,应注意与疟疾相鉴别。4.败血症:因高热伴寒战,大汗和头疼,部分患者甚至出现谵妄、昏迷等症状,易于脑型疟混淆。惟本病的发热无规律,常可在一天内波动数次,临床体检可查见炎症的原发灶或感染原因。血培养可发现病原体,以化脓性细菌多见,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但血涂片镜检疟原虫始终阴性。另外还应与血吸虫病、黑热病、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等发热疾病相鉴别。实验室诊断疟疾病例的实验室诊断包括:1、疟疾病原学诊断技术(1)病原学诊断(显微镜血片检查)(2)病原免疫学诊断(快速免疫诊断试条)(3)病原基因检测(PCR)2、疟疾抗体诊断技术(IFA)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患者有发热症状(超过37.5℃)且热型具有典型的疟疾周期性发作特征;镜检确诊病例:患者有发热症状(体温超过37.5℃),病原学检查(显微镜血涂片检查)结果阳性试治有效病例:患者有发热症状(体温超过37.5℃),采用抗疟药试治并证实有效。疑似疟疾的诊断病例:(具备1、2与3或4)(1)患者有原因不明发热症状(体温超过37.5℃);(2)有生活或去过疫区(或输血)史;(3)未能